大梦蕉城 > 专栏 > 疫情防控 > 正文

【抗疫一线】宁德移动:逆行七都,同心战疫

2022-04-19 22:46:00 来源: 大梦蕉城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大梦蕉城(张迎)宁川疫情持续十天,牵动每一位闽东儿女的心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黄锐、张宜盛、刘勇——3名来自宁德移动的勇士,与其他志愿者们一同走进七都“战场”。急人之难,保卫家园,是为侠也。
 
祝此去,群侠一战成功……

进入封控区,要过三道门

一道,核查

二道,消杀

三道,确认,而后,放行

志愿者们每次经过这三道门,第一个感受:上战场了

01

“第二天,我已经在七都了”

“4月10日晚上7点55分,我在家接到电话通知,花了十分钟收拾行李,就出发了” 。此前,张宜盛在公司连续加班了2天,讨论部署工程建设领域疫情防控工作,接到电话的那一刻,他刚到家不到半小时。黄锐也是如此,连续周末加班的他,接到通知的那一刻起,毫不犹豫地出发了。
 
图片
 
当晚8点50分,作为市直机关党员突击队第三批58人的一员,他们从行署出发。38分钟后,抵达七都。

 

图片

02

“家人,是我的软肋,也是铠甲”

4月12日凌晨2点48分,作为第四批七都志愿者之一的刘勇,深夜收到组织通知。

 

5点30分,他与大家一同,简单收拾,与家人告别后,在出征仪式后准点出发。
 
5点40分,出发路上,父亲给他发来微信:“注意防护,保护自己,战胜疫情,凯旋归来”,父亲年轻时候是一名军人,字里行间言简意赅,透露着“战斗气息”。

 

图片

 
宜盛母亲有脑血栓的旧疾,身体尚在恢复期,目前主要由老父亲在家照顾。身在七都,他仍不放心,每天给父母电话咨询目前康复的情况。

 

而“小棉袄”的日日关注,则让他更多了一份动力。  “我女儿每天都微信我,注意安全,注意防护,注意休息,发一大段一大段的话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与二位相反,黄锐此次的“七都逆行”,父母目前并不知情,他也一早做好了保密的打算。

 

“父母亲年龄比较大,确实不想让他们知道,老爸83,老妈77了。”这是采访中黄锐唯一一次提到家人。尽管未向父母透露,他仍坚持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中给父母电话,唠唠家常,只是绝口不提现在自己在做的事。

 

图片

 
《周书·谥法》言:“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曰孝,秉德不回曰孝。”面对家人,有柔情叮咛,有沉默是金。

 

家人的存在,让我们纵使生死,也多了一道墙。而那道墙,便是铠甲。

03

“你怕不怕?”

 
事实上,这是个充满矛盾的地方,焦虑与隐忧同在。毕竟勇士的情绪底层,也有陌生,会害怕,会焦虑。
 
一怕氛围。
“我们现在所在的七都镇是这次疫情的最中心,大家一定要认真学习防护知识,要规范穿戴好防护服……”4月11日上午5点30分,黄锐、张宜盛到会议室集中培训核酸检测采集。如此接近病源是第一次,听着医护人员的授课,不免紧张。
“附近救护车的声音不断,加大了大家的紧张感”。这种氛围,或许只有现场方能体会。
 
二怕安全。
黄锐与张宜盛一到疫区,就扛下了最严峻的任务:跟着医生和村干部直接入户做核酸。“疫区和城区的区别,就是你面前的人、你要检测的住户,很大概率是阳性患者。”

 

三怕未知。
未知,偶或也会让人疲惫。
“刚开始,我们根本不知道情况这么严峻,不少人都没带换洗的衣服,生活用品也不够”所幸后续,各单位陆续送来生活用品,后勤保障跟上了,条件也逐渐好了些。

 

疯狂忙碌之后的空档,有时候,他们也会担忧,不知道这场战役会持续多久。
于是,工作的些许空档,他们会用防疫知识讲座、防疫板报、入户检测心得交流、夜间茶话会等方式去多交流,多学习,以期获得非常时期的共鸣与精神财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04

“连续三晚,我睡的是课桌拼成的‘床’”

一开始,每个人的临时“床”,都是由60*40*70cm尺寸的课桌拼接而成,硬且容易发出声音,这样的床,黄锐、张宜盛连续睡了三天。

 

图片

 

除了夜间休息外,还存在吃饭、喝水、插排插座、车辆接送、住宿缺水、洗澡等等问题和困难。

 

但很快,部分问题得到了解决,党工委送来了瓶装水、插排插座等生活物品。后来的数日里,各种“后援”纷至沓来:红牛饮料、软面包、矿泉水、水果、洗漱用品、N95口罩及收集防护套,生活里的方方面面,公司给他们带来大量补给的同时,还有来自社会各界对七都志愿者的关注与支持。

 

图片

 

现在,他们已告别课桌,睡上了床垫。
除了物资与环境,还有防护服。炎热天气下的入户检测,防护服的闷热让他们几次差点晕厥,这是每位“大白”都要面临的苦。

 

图片

图片
图片

05

“他们就像你的家人”

“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在七都镇淡坪村” ,黄锐说。
中午12点20分,经过4个多小时的努力,淡坪村全员核酸采样工作顺利完成。“那天我个人就做了118个人,80户左右”,

 

当然,也有遇到不顺利的时候——
第一次的检测任务,就让黄锐、张宜盛就遇到了不少难题:淡坪村留守老人特别多,多数还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手工录入难度大;个别群众因为疫情防控突然封村,存在抵触情绪,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耐心沟通及安抚

 

第一天起,他们就开始了身兼数职,当助手协助信息录入扫码、做宣传劝导员耐心疏导、做讲解员帮助群众答疑解惑。平淡的叙述里,是黄锐、张宜盛作为志愿者入户核酸的普通一天。一周多相处下来,他们与村民成了朋友。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记得,村里有位90多岁的疑似密接者,考虑到老人的实际情况,组织让他居家隔离。现在也不知道怎样了。希望他早点康复。”黄锐电话里聊到这位老人,还是不免担心。

 

在完成淡坪村入户核酸任务的第三天起,他们马不停蹄地转往下一站入户核酸目的地,七都大厅村,“传说中”的极高风险区域,直到现在……

06

“每天,我都感觉自己手上拎着‘希望’”

“在疫区,你会感觉手上拎着的样本,既像核弹,又是希望。”
刘勇的任务是负责每天的“核酸样本配送”,这项工作的时效性要求高、风险性也高,毕竟这是疫区的样本。但同时,每次运送都怀揣着“今日全阴”的希望。

 

上午7时许:到达核酸采样点,清点样本信息、消毒、手提“蓝箱”,就到达核酸样本收集处,清点样本信息、消毒、手提“蓝箱”,马不停蹄开启转运工作。

 

一周多的工作下来,他清楚地知道,少录一根管,就有可能导致整箱样本被拒收检测。往小处看,整个团队成百上千次的检测就可能白费,群众几小时的队伍白排。往大处看,就有可能让一些阳性病例继续在外流浪,那全区的核酸就有可能再做一轮。

图片

图片

从早上7点一直到晚上12点,每天从七都送核酸采样到方舱检验,往返5-6趟,每趟都是一个人搬运8-10箱样本,最长一次到凌晨1点才送完最后一箱核酸样本。”
“一天20000步是最低标准,多的时候更换3套防护服,每次脱下来,吃饭,补水,上厕所,不到半小时,就再次踏上征程。“作为全员核酸检测的关键环节,以最快速度送检样本,确保第一时间出检测结果,我们在与时间赛跑,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有箱必送,一根不落”。
 
图片
 
不觉已到第十天, “一切都在变好”,是黄锐、张宜盛、刘勇的共同感叹。的确,援军来了、病例少了,但离清零,还有最后阶段尚需努力。七都故事还在继续……

 

谨以三位勇士的记录,致敬每一位坚守岗位抗疫的志愿者们,宁德加油!
 

战吗?战啊!以壮士华丽之伟梦

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谁说对弈平凡的不算英雄

爱你们孤身赴七都

爱你们抗疫“人世间”

敢堵命运的枪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