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微讯 > 微讯 > 正文

蕉城虎贝将摘得两面“中”字金招牌

2014-08-12 22:19:48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专家组一行在虎贝蒸笼厂考察(组图一)

 

   宁德蕉城在线(林翠慧)7月3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考察组7人,赴蕉城区对虎贝乡申报“中国蒸笼文化之乡”和“中国黄酒文化之乡”项目进行考察审评。在当晚召开的专家评审会上,专家们一致同意向中国民协推荐授予虎贝乡“中国蒸笼文化之乡”和“中国黄酒文化之乡”称号。

  此次莅临蕉城的专家考察组成员包括中国民协顾问、福建民协主席林德冠,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周燕屏,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郑长灵,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陈勤建,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施爱东,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所长助理孔宏图,福建省民协秘书长陈晓萍。

 

专家组一行在虎贝蒸笼厂考察(组图二)

 

  在蕉城期间,专家组一行实地考察了虎贝乡黄家村黄家蒸笼文化及其技艺传承、产业发簪状况;走访了文峰村考察黄酒文化传承保护现状,参观特色产业馆,大量审阅当地文化文献资料。

  据了解,虎贝乡黄家村祖传的传统工艺艺术产品,至今已有900多年历史,清乾隆年间,曾一度成为宫廷贡品。目前,“黄家蒸笼”,年产值达1.5亿多元,带动1.2万农户就业,产品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内、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外友人称之为“无化学毒性的良好蒸熟器”。

 

原生态的黄酒酿造工艺

 

  而虎贝则分布着文峰、梅鹤、黄家村等千年古村,由于多数人姓黄,且盛产美酒,黄家老酒,在闽东历有“黄家老酒香飘宁川”之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当地群众相继办起了数家黄酒酿酒企业,并打造出“黄家老酒”、“闽川红”、“陈普家酒“、“白水洋”、“虎贝人”、“石堂山”等数十个著名品牌,产品热销当地和上海、海南、贵州等十多个省市,年产量达到了1000吨,产值超2亿元。

  在当晚举行的评审会上,通过观看蕉城申报双项文化的专题片,听取宁德市、区两级领导关于创建工作的汇报,与当地文化研究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专家们对蕉城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民俗、传统工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评审会现场

 

  “目前,在福建省内一下申请两个文化之乡的实属首次。蕉城区领导干部有文化自觉,虎贝乡拥有优越的自然资源,且传承有序,将特色的民间技艺变成生产性的保护,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符合当前中央提出的‘百姓富、生态美’主题,有示范性的作用。”陈晓萍对蕉城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给予高度评价。

  “蕉城区对申报工作重视,对民间艺术文化高度重视,这里的群众求发展,蒸笼品种繁多,各成特色,新的经济模式合适当地发展。这里的自然资源禀赋与气候适宜黄酒的生产,工艺成熟,应当支持、弘扬、再发展,命名为文化之乡,当之无愧。”中国民协顾问、福建民协主席林德冠在评审会上如是说。

 

黄家老酒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