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有容乃大——凝聚仙气的宝岩顶
图文/林灿鑫
洋中镇西南方向5公里是宝岩村,村后是宝岩顶。
宝岩村全村赖姓,当地老先生称先祖从河南入闽后在沿海一代居住,后因躲避倭寇入侵于明万历年间迁徙于此定居建祠、厅,搭盖屋舍;农历正月十八晚间有游白蛇(灯)习俗与斗笠编织技艺,村中有多棵名树木,村庄布局呈不规则三角形。因村后有 “宝镜”与“白岩”相互映衬,各取一字,故名宝岩。藏于宝岩顶深山中的“宝镜”与“白岩”一右一左守护者这一方的水土,此后的草长莺飞、日暮清晨与车水马龙也不曾打扰这里的宁静。
攀登宝岩顶山间小路,在顶右上方双狮峰下有一块巍峨峭壁,高30米、宽13米,其表面光滑如镜,特别之处在峭壁中渗出微量的水分润透石壁,实属罕见,古人称之为双狮护宝镜。更为神奇的是,据说在宋朝期间这面镜子在夜间常反射月光照耀洋中镇溪尾村一书房,供一姚姓书生夜读,后来这名书生高中状元,此岩壁因此而得名“宝镜”。传说已不可考,但姚望之状元在当地颇有名气,洋中村志有具体记载。宝镜下方有一山形像上山飞鹤,鹤嘴啄着一条形为下山蛇石,站在宁古公路虎贝连接线上可见其形,唯妙唯肖。
宝岩顶山腰的左边花岗岩构成了白岩山脉,以峰为主,其形像蒲扇,又像顶官帽。主峰顶斜沿下有三个山峰顺势屹立而下,山势嶙峋嵯峨,山道曲折盘旋,行走其中,无险而有惊,妙趣横生。溪涧流泉交织,雨后亦有小瀑映入眼帘,流水潺潺,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晨时绿树苍苍白雾茫茫,风吹雾散如罗带飘入谁家。天然的白岩石悬挂在石壁中,悬空崖中数百米,其色花白、亘古不变故得名“白岩”。惊险而不落,周边石壁连片,气势壮观。
穿越茂密的粽叶林看到的是宝岩顶坪,它是一大片千亩草坡。有双狮峰,峰顶岩石巍峨形像狮头,海拔1300米左右,狮嘴岩下能容得下三、五床铺位。有时云海翻腾、霞染满天、各展雄姿、气象万千。极目远眺古镇方圆百里,风景怡人,山山缠绵,峰峦叠嶂,一道道梯田层层叠叠,尽在眼底,美不胜收。
千亩草坡,远处蔚蓝色天空下涌动着金色的麦浪,吹向我脸庞那是收获的味道。迭石山草坡中我们发现了一块石头形似桃子,当地村民称为“仙人桃石",石上至今还遗留仙人脚印,刚好容下成年人的脚印。在宝岩隧道不远处有一钟形山丘,山下有一水潭水质甘甜,当夜深人静时流水回声犹似钟声回荡山谷。
宝岩顶山脉植被覆盖率高,气候温润,土壤肥沃、孕育了成片的粽叶与竹木。粽叶生长在这广袤的丛山峻岭中,它根系发达,生命力强,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水土保护植被,而且还是一种取之不竭的财富,是当地百姓的“ 绿色银行”,时常在洋中古镇还能听到叫卖声。而竹子被勤劳的当地百姓就地取材,在农闲时节,将竹切片成多根竹片,在竹编师傅的刀下,被破成一条条厚薄均匀、韧性十足的竹条,这些竹条又在竹编师傅灵巧的双手中被编织成斗笠,其技艺之精巧绝妙,令人赞叹!
如今,即便人们的生活用品日益现代化,在农村寻常百姓家,竹木制品仍然十分常见,它们还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斗笠竹编技艺口手相传已有数百年,家家都能出师傅,其斗笠等竹制品,工艺精巧且物美价廉,享誉闽东各地乃至福建沿海其他地区。这一门流传数百年独特的技艺,期待着应有的保护和传承。
宝岩顶,沉淀着洋中这座古镇原生态的文化底蕴,她的神秘、质朴、古老,使人赞叹!游玩于此不禁想起古人云“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如果有一天累了,那不妨登一回宝岩顶,她也许能治愈你心中的伤!
·End·
责任编辑:Annie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点击排名
- (2015-06-29)今夏,到千亩草场感受一把绿旋风!
- (2014-11-26)发现东山古村落,原来这么美!
- (2015-12-28)最美好西乡~叫人怎能不爱上?
- (2015-03-17)我在宁德最美的踏青地“梦里水乡”等你
- (2017-09-21)洋中,我的故乡,记录我指间岁月,如流往事的
- (2014-10-27)西乡浓郁的乡村韵味
- (2015-05-25)宁德有一座神仙下棋的山
- (2015-12-28)美丽洋中行
- (2016-04-12)激发水“活力” 做好水文章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