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西乡梦 > 推荐 > 正文

探访掌上技艺:洋中竹艺编织

2014-12-15 17:21:47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编好的斗笠被整齐地堆放在一起

 

  竹编是一种遍布南方省的民间工艺,在蕉城区,素有好西乡之称的洋中镇,有着这样的一个小村庄——宝岩村坑里自然村,不知从哪一辈开始就沿袭了竹编技艺,代代相传,老村民执着坚守着古老技艺,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财富。近日,记者走进这个以编织斗笠为生的小村庄,探访当地这一特色产业。

 

洋中坑里自然村

 

  穿过青翠的竹林,绕过低矮的农舍,记者走进了坑里自然村。恰逢农闲时节,村里的男女老少在自家的庭院里,忙着制作竹编技艺——坑里斗笠。在坑里自然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做斗笠,由于当地潮湿多雾的气候,丰富的毛竹资源,为竹编技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亦成为村里的主导产业。

 

赖师傅和他编好的斗笠

 

  62岁的赖其筹,听闻记者来访,兴奋地展示起他的手艺来。在黄土房堆砌成的老院落内,赖其筹手脚麻利,一根根普通的竹条在他的手中穿插组合,篾竹、剖薄竹条、编织斗笠模型、放上白竹叶、整合模型……不到20分钟一个完整的斗笠就完成了。

 

赖其筹正在制作第一步工序:篾竹

 

  “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手艺,我从小就会,特别简单。”赖其筹说,小时候跟着父母一起做斗笠,一直到十来岁就出去外面闯荡,以采石为生。现在老了干不动了,就回家重新做起斗笠。这份手艺不仅陪伴了他的童年生活,还可以让他安享晚年。

 

将竹条削成适合的薄度

 

  斗笠的批发价一个4块钱。赖其筹每天能编制6、7个,而且竹子和白竹叶都是自家种的,不需要成本,净赚30多元。这样算来,每个月也能赚个1000来块。 “平时在家就上山砍竹子,回家编织斗笠。自己有一份收入,也能减轻子女的负担。”赖其筹夫妻对现在的生活感到幸福而满足。

 

在灵巧的手指下,20分钟不到,斗笠雏形初现

 

  跟赖其筹夫妇一样情况的,村里还有90多位村民,以留守老人为主,他们利用农闲时间从事斗笠编织,在竹编业中“淘金”。在这里,一个家庭就是一个作坊,竹编技艺成为了整个留守村主要经济来源。

 

斗笠编织工艺,看似简单,实则繁杂,须将两个做好的斗笠合二为一,才算完整的成品

 

  在赖其筹身后,堆着已经编好的斗笠。“你别看我们做了这么多斗笠,等下收购斗笠的商贩来了,就统一收走了。”赖其筹说,这些斗笠,每隔一段时间就有专门的商贩过来收购,然后再卖到宁德、罗源、福鼎等地方。这种“订单+农户”的销售模式由来已久,而且收购的商贩一直都是自家村民,既方便又保障了留守老人的利益。

 

将白竹叶依次放至编好的模型中

 

  临走前,该村书记赖奶杨告诉记者:“斗笠制作成本低,为村里可以创造出较多的经济价值。但如果编织斗笠要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链的话,对村庄来说是不现实的。坑里村的青年人都出去外面谋生,而有的干脆就在外面买房定居。全村70多户,300多位村民,然而留下来的仅仅是那90多位老人妇女小孩。”这让赖奶杨对斗笠又爱又恨。赖奶杨说着也拿着几条竹篾编织起来了。他希望有一天,斗笠能够带着全村致富,走向更好的生活。

 

两种形态的半成品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