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高山明珠虎贝 > 石堂探秘 > 正文

文峰:静守时光,以待流年,且住且珍惜

2015-01-04 19:32:58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2014年11月25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三部门公布了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全国共有994个村落入选,我区虎贝乡文峰村榜上有名,成为我区首个中国传统村落。
 
 

 

文峰全景

 

 
 

  初冬,煦暖的阳光照在文峰之野。青山翠屏般环绕着一座古村落,这里是蕉城首个中国传统村落——文峰村。

 

  文峰村,原名石堂黄厝。据《宁德县志》记载:“石堂在明、清时期为宁德县青田乡安远里二十都一图的钟山景与唐山景。”到了民国32年,石堂分为文峰与梅鹤两村。文峰这村名,从古遗先生韩信同石堂八景诗中的“文峰卓笔”而来。“尖新文笔倒书天,渺视群山一瓯覆。”这里山川秀美,是闽东十大最美乡村之一。
 
 

 

文峰之野 大梦客 摄

 

 
 
  放慢脚步,行走在文峰古巷中,巷陌深处,绿藤探出院墙。那粗砺的土墙,青灰的砖瓦,仿佛要将你拽入时光的流转变迁,感受这山村古韵一如往昔。
 
 

 

雨墙

 

雕梁如画 古厝探幽

  文峰村落集中,明、清古建筑仍保存较为完好,村内现有明清古建筑20余幢,包括元明时期的奶娘宫,明清时期的下马亭、陈普墓、陈普祠堂、清朝“进士第”、“将军府”、“绣楼”等。还有清朝圣旨、镀金仪杖牌、将军武官像等大量珍贵文物遗存,历史文化遗存十分丰富。

 

马头墙

 

  蓝天下,马头墙高低错落,文峰村古民居多少有点徽派建筑的味道。但徽派建筑是白墙黑瓦的,这儿的墙却“不施粉黛”,原汁原味地裸露着夯土的颜色,中国古代建筑的原始夯土技术在这里被完整保留下来。

 

屋脊上的“仙鹤”

 

  徽派建筑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文峰的土屋外表粗矿,而内心却是细腻温婉的。门窗木雕精致细腻,栩栩如生,檐牙雨墙上尽是泥塑的人物花鸟,其立体构图惟妙惟肖,虽经数百年,可依然色泽明丽,纹路清晰。屋脊上还有数只“仙鹤”守望着远方,尽显当年之豪华。

 

文魁

 

地灵人杰 明贤辈出

  文峰村地处蕉城区最西部,四县交界的大山重岭深处,在古代交通极为不便,然而,这里民风淳朴、尚文习武,人才辈出,仅清朝两百多年,这个人口不足千人的村落,就出了2名进士、8名举人、182名秀才,“武魁”牌匾随处可见,更有“文武魁”父子登科,一时传为佳话。

 

武魁宅

 

  而让文峰人自豪的莫过于显赫一时的一文一武两位名士——陈普和黄礼鉁。陈普是朱熹之三传弟子,是宋末元初闻名于世的理学家、教育家,天文学家。嘉靖十四年,宁德县令叶稠为陈普修建祠堂,并塑像祀之。古朴的陈普祠静静地守在文峰村东北角,一代名儒陈普的塑像端坐其中,凝望着文笔山峰;黄礼鉁是清代爱国戍台名将,清朝嘉庆年间任台澎总兵,诰授光禄大夫、振威将军。在其故居里,振威将军的一品武官服像、清朝皇帝赐封给黄家的四道圣旨留存至今,彰显着他当年的铮铮铁骨和显赫荣光。

 

叶飞故居

 

叶飞旧居 红色故地

  在曲折的土墙深巷中,有一座老房子并不起眼,从大门走进是一个小院落,第二道门上挂着“紫宸高拱”的牌匾,这里曾是叶飞住过的地方。

 

叶飞故居里的橘子树

 

  1937年底,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和各县游击队共1300多人在石堂集结,进行为期两个多月的整编训练,整编整训后,改编为新四军三支队六团,从这里出发北上抗日。在石堂整训期间,团部与一营、三营、兵械厂、服装被服厂都设在文峰村,这座老房子就是当年整编部队的地方。在那峥嵘岁月里,许多文峰青年加入部队,成为部队的骨干。旧址犹在,而今后院里的桔子树依然向着四方天井之外生长着,一年又一年结出累累硕果。

 

双箸擎天

 

诗谶八景 峰峦奇秀

  文峰村村口新修的“八景桥”上,刻着“八景图”和诗文。站在桥上,向远山望去,在薄雾中隐约能看到“双箸擎天”——“玉帝何年宴众仙,误遗双箸在人间。至今忘却收将去,插在南闽半壁天。”在非洲开普敦有一张“上帝的餐桌”,而在文峰,玉帝留下一双“玉筷”,也许在山中还能找到一只“玉碗”。

 

雨墙泥塑

 

  还有“翠屏霁雪”“石屋朝天”“笑天狮子”“蛟潭映月”……我们不得不敬佩大自然的造物神奇和古人的想象力,然而山路难行,道阻且长,想要学先人寻山问水并不容易。目前文峰村正抓紧整修寻访“石堂八景”的便道,将各景点串点成线,推出传统村落文化之旅,让这些深藏的奇景渐为人知。

 

70年代建设的俄罗斯风格会场

 

  对于文峰,还有太多秘密被掩藏在逝去时光里。而今,水泥钢筋取代了黄土老屋,村民住上了新楼房。值得庆幸的是,文峰的许多古建筑、古民居保留了下来,同时文峰村以古建筑保护与开发利用和发展生态旅游为重点,加强对古建筑的修缮保护及对周边环境的整治,对每座古建筑的历史文化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后生努力各自修,不坠遗风好私淑。天开文运常循环,洙泗之滨咸拭目。”如今,古村焕发出新的生机,要让“养在深闺”的美景惊艳世人。

 



相关链接

 

 

陈普先生祠堂

 

陈惧斋祠

 

  原为仁丰寺,始建于唐天复二年。宋咸淳七年,陈普于此创办仁丰书院,招徒课艺,推广朱熹学说。宋亡后,陈普誓不仕元,流寓政和、古田、屏南一带12年,相继兴办政和德兴初庵书院,主讲建阳云庄书院、福州鳌峰书院、长乐鳌峰书院,造就了一大批理学人才。嘉靖十四年,宁德县令叶稠为缅怀陈普,将此寺改建为陈惧斋祠,祠内有明范节先生提《石堂先生赞》古匾一块,后在清代多次修葺。1992年,陈惧斋祠被列为县保单位。

 

奶娘宫里的石墩

 

奶娘宫

 

  又称太后宫,始建于宋末元初,宫内供奉陈靖姑,原为石堂黄、林、彭等三十六个村落村民共同奉祀的场所,整座宫为木质结构,分前后两落,前落搭有戏台,戏台顶为八角形结构的天池阁;后落为正厅,正厅顶有两个精密结构的凤凰池,池下有一青蓝色的拜石,历经了几百年的信徒全身五体投地的磨拜,石面已如平镜,拜石离凤凰后池正中间有一石墩桌,石墩桌分为二层结构,下层为蒙古包型的石刻幔帐,是个典型的元朝建设风格,上层石墩四壁上刻有人面狮子等,雕刻十分精致,陈靖姑神像端坐其上。

 

下马亭

 

下马亭

 

  始建于明朝,宁德县令叶稠为勉怀陈普,于修建陈普祠后,在其东侧同时修建下马亭,意为因陈普之学,学贯天人,为了表示尊敬,从陈普祠经过之人都须下马敬祀,因此得名。下马亭前部为木质结构,原古田、屏南到霍童、周宁的大道从中经过;亭中间有坐北朝南的候王庙大门,大门内的廊庑两边分别塑立着两位马神,保护着下马亭与候王庙。

 

黄礼鉁故居

 

黄礼鉁故居

 

  建于清咸丰年间。自东向西排列2座,中间相连。东宅院大门向东,对联为:“圣恩天广大,文沼日精华”;西宅院大门向南,刻有对联:“帝德乾坤大,皇恩雨露深”。东西两宅内部建筑格局颇不相同。其清朝圣旨、渡金仪杖衍牌、将军武官服珍藏其中。

 

黄礼鉁墓

 

黄礼鉁墓

 

  位于文笔峰山脚下,占地176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三合土构筑,平面呈“风”字形。墓坪有石狮一对。1992年12月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这座古墓被列入福建省涉台文物名录。

 

文峰文武魁宅

 

文武魁宅

 

  文魁黄志玫生于乾隆十三年九月,授例贡生,乾隆四十五年文举人,时任福建学政翰林院编修朱均为其授“文魁”匾。其子黄诗富生于乾隆三十八年四月,嘉庆三年戊午科中式二十三名武举人,赠授“武略骑尉”,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福建巡抚提督军务汪志伊为其授“武魁”匾。父子同堂皆为举人且为一文一武,在古时实属少见,故有父子登科美誉。文武魁宅外大门口 “圣恩天广大,文治日精华” 的匾联至今仍保留着,从外大门直达厅堂共十一级台阶,第二道门廊处的“钱币”石条图案,有“步步升财”之说。大厅地板全部以蓝绿色一尺见方厚达三寸的青砖铺成,传说此砖与北京皇宫青砖相同。

 

绣楼

 

绣楼

 

  文魁黄志玫举人宅之附建小阁楼,阁楼中别具一格的“美人靠”与“秀花楼”,外墙高挂蓝瓦,墙下小河潺潺。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