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尚书故里七都梦 > 推荐 > 正文

能和神农架媲美的地方 我们大宁德也有

2015-04-07 12:22:24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图/文 周乡齐 钟华杰 蓝仁禄

 

大梦客摄

 

  八仙顶又名白岩顶,位于蕉城区七都镇北山村,南与金涵乡上金贝村紧邻,东与六都村尼姑坪接壤,西与淡坪村莲花心连岗。海拔611米,面积3.2平方公里。

 

 

  八仙顶西望如“天人笔架”;南瞻似“八仙过海”。山形坐南朝北,素有“八仙顶内无六月,避暑何须问泰山”之誉。巨石奇峰林立,古藤悬岩垂藩,是登山与攀岩之绝佳之境,喻为“闽东神农架”。

 

大梦客摄

 

    NO.1     
仙人像

 

 

  第六、七峰之间屹立一石人,高约三十余米,头身拱北。游人在千米之外眺望更惟妙惟肖。相传是“仙班之长,伟岸丈夫”钟离权仙像。

 

   NO.2    
天书石壁

 

 

  第七峰岩壁上相传是上古高辛帝题岩“天书”处,因年代久远书迹不清。但民间流传,“读得天书字一行,金銮殿上状元郞”。

 

   NO.3    
祭天台

 

 

  七峰之颠,奇石堆砌,俗称“祭天台”。游人攀登时呼吸舒适心旷神怡,有飘然如仙之感。每年重阳佳节游人多在此祈福求财,焚疏祭天,香烟飘渺。

 

  NO.4   
皇帝印

 

 

  峰有方形石柱,状如“中国印”传说是畲族民族英雄“兰奉高不成帝,挂印碧岩西”。民间传说,群仙在八仙顶为兰奉高雕刻准备登基做皇帝的玉玺。但至唐玄宗开元三年(715)起义失败,兰奉高不幸被唐将陈珦所杀,八仙闻噩遗下尚未雕刻完毕的“皇帝印”仙迹于八仙境,尚有一边明显的“削片”。

 

   NO.5    
求梦洞

 

大梦客摄

 

  第二峰有石洞仅置一床之宽,人卧其穴,白日入梦,梦景百灵百验。旧传洞内有牡蛎壳,说是仙人从“官井洋”采撷到此。

 

   NO.6    
观照亭

 

 

  第一峰又称展旗峰,峰顶仅一席之宽,旧有亭名“观照亭”。登顶四望蕉城、福安,如画江山尽收眼底。可以“朝观红日出,夕赏晚霞明”。

 

   NO.7    
踏歌岭

 

 

  又名:竹篙岭,约三百余米的陡峭山岭,笔直通达第五峰。相传是蓝采和创作仙歌《踏踏歌》之处而得名。游人登岭很吃力,脚膝盖会碰到嘴。《踏踏歌》原词是“踏踏歌,蓝采和,世间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古人混混去不返,今人纷纷来更多。朝骑鸾凤到碧落,暮见桑田生白波。长景明晖在空际,金银宫阙高嵯峨”。

 

   NO.8    
仙人洞

 

大梦客摄

 

  洞呈“人”型,可容二十余人(传说原洞深十丈,能容百人,洞通官井洋。有人丢扁担入洞,翌年同乡人在官井洋捕黄鱼季节拾得,扁担上有题失主姓名。)洞口坐西南朝东北,古有先生称:“未丑坐向,仙圣之穴。”洞中春夏季节“滴水如醇”,民间传说:“滴水能入口,金银装满篓”。但许多游人仰面自试,很难“滴水入口,落腹成才”。更神奇的是洞中点烛,烛火有“光圈”,人言“仙焰之光”。记有清代游客诗云“细雨濛落乳花,为贪滴翠仰丹沙。登高已忘山深浅,只少逢僧品野茶”。

 

   NO.9    
祭天门

 

 

  仙人洞边天然一石门,鬼斧神工,下临百丈,传是仙人通天往返之门户。有“天门”胜景之谓。

 

   NO.10    
仙鸟巢

 

 

  八仙峰下,一奇峰下凸起,仙鸟筑巢其上,至今“仙鸟”仍在,大如棕衣。传说,八仙怜悯畲民难抗气候变化,特遗仙鸟做“天气预报”:仙鸟叫声“呼呼”,“久雨鸣则晴,久晴叫则雨”,屡报屡验。畲民秋冬季切地瓜米时,常常以仙鸟“天气预报”为准

 

   NO.11    
爱字岩

 

 

  仙鸟峰是由独个桃形巨石组成。传说:钟离权曾在此岩壁题“爱”字,大如“八仙桌”,并像“彩虹”一样“雨天看得明,晴天看不清”。

 

    NO.12     
龙宫断柱

 

 

  传说是八仙大战官井洋时,李铁拐用拐杖打断龙王宫柱的仙迹。石柱高约三十余米,中间有“V”型断裂缝。向西倾斜,摇摇欲倒,人站其侧心惊肉跳,至今千年不倒。

 

NO.13
李铁拐撬撬石

 

 

  一岩石上面托着一块大盘石,重量约几百吨,人站盘石一角时能“晃动”。盘石下临绝壁,“险情”环生。在此周边居住的北山畲民先辈曾代代嘱咐儿孙“放牧上山不可偷玩李铁拐撬撬石”。

 

   NO.14    
歪门正道

 

 

  半山腰一石对裂成门,一边歪斜,人过其门不能正身而“手必扶”。另一端则可正身通过,俚言“歪门正道”。畲民老辈曾说“此门能宽能窄”,肩挑一担柴草看起来不可能通过此石门,决心走过则自然通过,传说是曹国舅宝剑劈开。

 

   NO.15    
白石镜

 

 

  形如“圆镜”,因千百年来不曾生苔长藓,永显白色,故称“白石镜”。民间有“先出白石镜,后出林尚书”之说。林尚书,名聪,七都人。传说其未仕时,家庭拮据,常常在月光下苦读。天道酬勤,白石镜在夜间发光反射至七都羊头亭书院让林聪读书;终使林聪在明朝正统三年(1438)考取二甲第十九名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后白石镜恃功变“精”骚乱扰人,被雷公轰炸成破镜后就不发光了,雷轰裂痕今仍举目可见。

 

 

  《清•宁德县志》记载有“八仙顶”之景。传说,八仙赴昆仑山参加天池蟠桃会,归途“过海”宁德“官井洋”时,因蓝采和的宝物玉板被东海龙王的长子摩揭伦抢夺而发生一场八仙与四海龙王的大战。八仙怒起,倒出葫芦圣水“火烧官井洋而煮海”时,不幸把银白色的鱼儿都“煮”成“黄色”漂浮海面,观音菩萨视此即施洒“甘露水”救活万千鱼儿(宁德官井洋始有举世闻名的“黄瓜鱼”)。“官井洋之战”八仙大胜后欢聚白岩顶“庆功豪饮”故得名“八仙顶”。李铁拐有:“浮云过东洋(宁德旧称东洋),拐杖游鉴湖(六都西坡塘又名赤鉴湖)”诗句遗世。

 

 


责任编辑:FMT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