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尚书故里七都梦 > 推荐 > 正文

四十年了,那段特殊的经历还会让人常常想起!

2015-08-07 11:19:17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风华正茂·三屿知青点的知青们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特殊的历史为一代青年提供的一条特殊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有宝贵青春的荒废,有美好理想的破灭,有生活信心的动摇,更有一代知青的奋斗业绩。较之后来的青年,他们具有更多一些对人生艰辛的领悟,具有更多一些吃苦耐劳的品格。“知青”二字己不是单纯字面上的含义,而是那段特殊经历赋予他们的一种“资格”。

——题记

 

 

恰同学少年·三屿知青点的知青们

 

 

  岁月如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知青生活,一晃40年过去了,至今回想起来,往事还历历在目。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它已深深烙印进无数正值青春年华的知识青年命运中。1974年7月的一天上午,我们这些刚刚跨出校门的高中毕业生参加了在宁德县人民会场举行的上山下乡誓师大会。门口十几辆客车排成一队,敲锣打鼓,知青上了车,告别了欢送的亲人,告别了城市,怀揣着青春梦想,意气风发、朝气蓬勃,投身到农村的建设中去。

 

  在宁德七都三屿知青点,我们这一批知青有14位:郭红星、雷建生、陈新建、郑韩、雷雨、王碧清、郑茵茵、张建雄、黄祖清、黄舜、丁奇、吉阳、李卫红和我。知青们受到了大队农民们欢迎。我们住在学校里,后来在县知青办、公社和大队关心帮助下,我们搬进了一座新盖的知青宿舍。

 

 

 

挥斥方遒·三屿知青点的知青们

 

 

  下乡的第一天,在县知青办带队干部老林的带领下,我们就参加了上山砍柴的劳动。对于习惯在城市生活的我们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考验。大家手忙脚乱,砍了大半天的草,还不到300斤。知识青年们吃尽了苦头,明白了“劳动光荣伟大”中的劳动并不像喊口号那样简单。

 

  我们被分配到四个生产小队,参与各个小队的“双抢”劳动。郭红星、吉阳和我来到了第二生产小队。队里的人们都是朴实的农民,虽然大家对于我们的到来感到陌生和新奇,但都很热情,我们很快就融入到了他们中间。在“双抢”劳动中,我们在农民们的帮助下学会了割稻,后来又学会了插秧播种。这也是一门大学问,插秧时重心不稳,秧苗落地后就如风中残烛一般东倒西歪,参差不齐,无法存活。经过不懈的努力学习和练习,终于掌握了插秧技术。“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诸如此类的励志言语从我们口中源源不断的迸出,抒发着成功的喜悦和对劳动的满足。

 

 

 

书生意气·三屿知青点的知青们

 

 

  转眼秋至,春季我们种下的苗子到了收获的季节。我们和农民们带上草帽,在一片金色的稻海中排成一行挥舞镰刀,你追我赶满心欢喜地收割着劳动的成果。劳动有序又充满朝气。收割稻谷的声音、人们交谈的嬉笑声,和着田中昆虫的鸣叫声,交织在一起,奏出一曲美妙的劳动赞歌。一天,正在田里劳动,突然天空不作美,稻田中蛰伏的蚊虫成为了我们最大的敌人。郭红星和我被蚊虫围攻,瞬间成了大花脸,奇痒无比。郭红星还因此发生皮肤化脓。但我们并未被困难吓倒简单处理后继续劳动,按时完成了割稻任务,同时还学会了使用收割机打稻谷等劳动技能。至此,我们完全参与到乡村的生产劳动中,与农民一同劳作,挥洒青春。

 

 

 

意气风发·三屿知青点的知青们

 

 

  我们还发挥知识青年的特长,将文化和教育带入乡村,让村民们感受知识的力量。在大队部的安排下,我们成立了夜校。知青分工明确,针对不同需求,在夜校内开办了一年级到五年级不同层次的课程。基中,王碧清、郑茵茵、张建雄和我分别任语文和算术老师,擅长歌唱的郭红星同志作为音乐老师。办校初期,知青们还担心在这封闭的村庄中,夜校会无人问津。然而,现实却带给我们极大的惊喜。村民们对新事物的好奇心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想,夜校场场爆满,前来学习的人,年龄从6岁至45岁。

 

  夜校的收获极大。农村中男尊女卑的思想十分严重,通过夜校教育,将“解放妇女”、“妇女顶起半边天”等思想宣传开去,改善了农村妇女的社会地位。

 

 

 

畅想未来·三屿知青点的知青们

 

 

  大队为了调动知识青年的作用,顺势而为,充实村妇联组织,并且决定我担任妇女主任,带领和组织妇女参与“双抢”劳动,解决了大队劳动力不足等问题。大队还任命郭红星为民兵副营长,我为排长,王碧清、郑茵茵为女民兵班长,在农闲时组织妇女操练。同时,知青点“点长”雷新建、雷建生等将篮球运动带入农村,经常组织男知青们和大队青年篮球对抗赛。所有这些,都增强了村民体质,推动了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建设。

 

  农村缺医少药,卫生条件差,我们发挥自身优势。黄祖清担任赤脚医生,向当地的卫生人员学习诊疗技术,诊疗一部分基本疾病,分担了卫生系统的压力,为一些农民病患解决了难题。这也使我们更加了解村民生活的疾苦,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知青一行的知识修养……

 

 

 

战斗在广阔天地·三屿知青点的知青们

 

 

  如今,距离知青下乡已过40载,那时候,我们有过迷惘,有过悔恨,有过害怕,也有过豪情壮志。曾在一起哭泣,也在一起欢笑。生活的牵绊让我们连成一个整体,互相激励,共同进步。知青们一路走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农村带来了急需的文化知识和新的思想、信息,为宁德的社会发展作出贡献。(邹星华)

 

 

 

四十多年后再聚首·三屿知青点的知青们

 

[链接]

  原七都公社在“文革”期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共接收刚走出校门的知识青年126人,共设有七都、北山、三屿、六都、河乾、马坂、三乐、溪口大队及五七农场、七都茶场等10个知青点,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城里来的知识青年在农村开始了与当地农民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年知青生活。

 

选自蕉城区政协文史资料《宁德知青》


责任编辑:FMT

 

版权声明

原创稿件,版权所有。其他微信公众平台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使用。凡侵犯版权等知识产权的,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中共蕉城区委宣传部网络办)联系电话:0593-2823067,13860301986。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