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校园 | 陈承钫:那缕剪不断的校园炊烟
宁德师范附属小学
陈承钫
记忆中珍藏的那缕校园炊烟,如笙如歌,袅袅娉娉,剪不断,情难却。
1988年秋季开学,时任洋中学区黄孙通校长找我谈话,要我到一个离洋中镇大约一公里的陈洋小学任教。这所306省(原304)道边,由临近几个村庄生源合并的完小学校,设五个教学班级,学生一百多人,配备五个教师。从地理位置看,陈洋小学地处洋中盆地,交通便捷,但学校基础设施却很落后。由于连续几年小学升初中考试屡是“光头”,群众要求调换老师。学区领导决定安排我和年龄相仿,同年从师范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一年的余老师充实陈洋小学教师队伍。另外三位教师分别是——补员入伍初小肄业的刘校长;民师年届五旬的冯老师,以及陈姓初中刚毕业代课女老师。
学校设在村庄中央两座并排单进宗族大厅里。这两座典型清代建筑,古香古色,光线不够敞亮。首先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提高五年级教学质量,实现初考升学率破零记录。由于教师人数限制,刘校长决定把五年级17个学生单独列班,由我教语文他教数学,余下四个班级采用“一三、二四”复式教学。
我任教的五年级教室设在厅堂的偏房,大约80平米,用木板和正厅隔离。偏房分两个部分,前面作为教室,摆放3排长桌子和3排长凳子,后面做厨房。课桌前面留一条窄窄间隙作为通往厨房的走道;走道上方的三合土墙上挂一片黑漆木板,上头串根铁线固定,写起字来吱嘎吱嘎摇晃;课桌的背后是正厅,设置一三年级教室,透过中间隔离的木板裂开的缝隙,可以照见那些调皮的学生伸头扮鬼脸。
冯老师烧火很拿手,他一上完课就把厨房那口老虎灶烧得亮堂堂。土灶台烟囱升腾的袅袅炊烟,高过厅堂的屋面,在村子中央窜到空中,像给全村做预报一样。全村人,包括在田野里干活的不看手表也知道是临近放学时间了,于是在家的主妇也陆续点火做饭。不一会儿,整个村庄烟雾缭绕。
教室和厨房这粗疏的板壁,终究挡不住诱人的暖暖饭香,同样挡不住瘆人的油烟。我们厨房只烧一些烟雾大的芒萁和茅草之类低廉柴火,遇到梅雨季节或者夏季雷雨天,空气潮湿,灶台与烟囱受潮,点燃的火苗因负压,浓烟不是往烟囱上升,而是夹杂着火舌往灶台口外窜,穿过教室板壁上面栅栏方格,霎时间我的教室乌烟弥漫,学生一个个捂着嘴巴流眼泪,急呼“冯老师,快灭火,呛人了!”
这个小厨房却像灶台燃着的火焰一样暖心。因为,我们上完课饥肠辘辘,转身三两步走进厨房即得口福,而且小厨房还帮助中午远途未回家的学生暖饭。时值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试行,经济大潮席卷东南沿海各地,也冲击着清贫的三尺讲台。负责安排伙食的余老师把我们有限的工资做精打细算。我们除买点鱼肉外,其余开销都努力实现自给自足。学校把每周四下午课程设置为劳动课,全体老师和学生一起上山砍柴火。由于学生年纪小,我们选择在离村子较近的地方,砍村民们不要的芒萁和茅草。农村的孩子平时都有和家里人一起上山砍柴火经历,他们一到山上如鱼得水,忙活找柴源,动手砍起来。他们并不需要指导和帮助,小半天各自面前就堆满柴草。这里的芒萁和茅草不长,不好打捆,必须先用长树枝条做铺垫支撑,再把芒萁和茅草放在中间夹层捆绑起来。这项复杂难操作的事由我来做。我会根据每个学生体力和身高,给他们打不同的柴捆,然后方方正正穿尖挑子,这样他们挑起来不歪不颤。砍柴火时偶尔会碰到草丛里的马蜂和老蛇,农村的孩子已经司空见惯,家长和老师平时都有交待他们注意地方和防患方法。砍柴火劳动虽然辛苦,大家很开心。特别是在冬季,山上的野果给霜冻后乌溜溜的,吃起来可甜了。回来时,他们一个个嘴唇乌黑,口袋装得鼓鼓囊囊。
冯老师是个种植蔬菜好手,村里特地给学校划了一块种植地。闲余时间,他就操起锄头下地了。也属他的脸皮“厚”,他敢于馋脸向村民借粪挑,翻开他们的粪坑舀粪浇菜。我们批评他,冯老师不以为然,说农家人不在乎这个,而且农家肥浇的菜苗容易成活。
其实,我们这几个教师可称是奇葩组合,群众基础很好。冯老师以前长期在穷乡僻壤任教,从村民那里学会做篾活,而且做工细腻精巧。他经常在周末时间给村民做簸箕,编竹篮子。特别在农忙收获季节,帮助村民修农具,深得群众喜爱;余老师业余学医,在师范学校就读的四年时间里,他坚持在医务室做帮手,学得一手医术,遇到临近村里一些群众应急招呼,余老师总热心帮忙处治;我的业余爱好是家电维修,除了维护学校那套复式班教学电教器材外,还经常帮助村里人修理家用电器。因此,村民很看好我们,除了节日给我们送东西,平时里东家送一点蔬菜,西家来一个瓜果,我们的小厨房可谓四时“物阜年丰”。
陈洋村群众崇尚文化,全村单姓刘,他们以自己为汉高祖刘邦的后裔为自豪。高祖桃州公从洪武初年迁居此地开基创业至今六百五十多年。每逢村里喜庆,他们会在教室大厅柱子上张贴“沛邦裔派仁风万里播天香”“桃州公卜陈洋午日喜龙光阜堪舆”等这些录入在宗族大谱警策后辈的联句。我们的努力工作在陈洋群众心里树立好口碑,这让我们略感欣慰;但遗憾的是,这一年我的努力还是打了水漂,陈洋小学小升初统考又落“光头”,严重的打脸让我一时心情沮丧。记得当年初考录取分数线156分,班级有6个学生语文超过80分了,原因是刘校长任教的数学居然全班没有一个达到60分!
第二年,学区委派一个新的师范生张老师来和我配班,他教五年级数学。当年我们年轻气盛,不撞南墙不回头。我们向村里要求给教室安装电灯,我们俩无偿通过晚自修对学生恶补。我俩不但让学校的课程把白天课程排满;晚上还一起风雨无阻到学校给学生晚自修补课。这时间学校的小厨房最热闹了,冯老师负责烧火,刘校长亲自掌厨烧好菜等着我们下课就餐。我们偶尔在周末时间聚会包水饺,生活虽然清苦,大伙儿以校为家不亦乐乎!汗水没有白流,我们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第二年陈洋小学初考榜上有名,5个学生升入初中,我们终于给了陈洋村民交了一份好答卷。后面几年,我和张老师这一对老搭档一如既往,为陈洋村输送了二十几位学生入读中学,他们有的考取各级各类学校,有的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企业家和技术员。如今,他们在人生不同道路上正扬帆起航。
1990年,作为落实“两基”工作的陈洋小学启动建设新校园,新校址在村东头山坡下面。一年以后,我们搬入新校园,这里又留下我们美好记忆。新校园环境优美,前面临溪,左边是一片竹林,背后大片黑黝黝杂木绵延至山顶。由于资金不足,新校园很多设置没有配备,特别是操场坑坑洼洼。我们与学生一起挖土平整,一起到溪岸边挑沙子铺操场,后来又一起在共同流下劳动汗水的操场上,打球,奔跑,嬉戏……春季到了,我们在校园边的竹林里散步挖竹笋;夏季,到校园前的溪流里游泳、摸鱼、捡贝壳;秋季和他们到学校后面杂木林采摘蘑菇,捡拾枯树枝做柴火。我们披星戴月,一路欢歌……我们彼此和谐而又斤斤计较;我们亦兄亦长,亦师亦友,共同消受这美好时光。
然而,时光的脚步总是那样匆匆,转眼,当年那伙搭档陆续离开。刘校长和张老师调到学区工作,冯老师身体欠佳提前退休,余老师也调到其他学校,剩余我如一只落伍的归雁……
1993年秋季,我也依依不舍离开了蹲守六年时光的这片麦田。但我的离开不是休止符,那缕校园的炊烟已经牢牢贮存心底,挥不走,抹不掉。那群当年的毛孩,如今已经事业有成,成为人父人母。刘校长和冯老师已经走往天国,沐浴静好时光的我们犹恋一起锻造的那段充满金色的时光,我们组建了一个微信群,取名“儿时伙伴”。我依然喜欢他们在群里这样问候:“陈老师,张老师!你们好!”
编后语:做为一名教师,诚如一支蜡烛,不仅要发光发热,还要燃烧生命。这个过程就是一场生命的涅槃。当霜染鬓发时,看到一个个学子早已飞向远方,不仅有欣慰,可能还有些许慨叹吧。本文作者身为乡村教师,亲身经历的那些教学生涯的点点滴滴读来让人感动。作者笔下的点点滴滴描写得真切,如果你也是一位有过乡村教师经历的老师,一定会有许多感触在心底油然而生。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点击排名
- (2022-05-13)书香校园 | 最是家乡那抹红
- (2022-06-22)书香校园 | 张心怡的《老师,您好》
- (2022-06-29)艺教在线 | 翰墨传书香 硬笔书法第十一讲
- (2022-07-09)艺教在线 | 翰墨传书香 硬笔书法第十二讲
- (2022-07-14)书香校园|期待花开——琪草瑶花
- (2022-08-09)悦读 | 卓荣歆:绽放女性的生命光辉
- (2022-09-19)书香校园 | 属于我的小幸福——卓荣歆
- (2022-10-08)书香校园 | 畲族少年的读书日记
- (2022-10-12)书香校园 | 陈承钫:那缕剪不断的校园炊烟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