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均衡教育 > 正文

从“小步走”到“大踏步”的迈进(二)

2014-08-12 21:23:07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图/文 阮晓昕

 

公平覆盖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

 

  名校挤破脑壳,弱校、乡镇校门庭冷落。“择校难”高热不退,不少家长都深有体会。

  家住漳湾镇而身在城区打工的韩贵英仍记得,几年前,哥哥为让侄女进城读书四处托关系,身心俱疲却无果而终。而去年夏天,看着自家的女儿不费周折,就顺利进入城区学校就读,半年多来成绩良好,开心快乐。韩贵英感慨:“比起前些年,现在政府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做了安排,我们省心不少。”

  每个公民都公平享有受教育权利。三年来,蕉城区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抓好弱势群体的受教育工作,努力提高教育覆盖面,切实保障每位适龄儿童都上学、上好学。

 

慰问留守儿童

 

  在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方面,我区坚持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政策,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权益;率先全市实行城区所有中小学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放政策,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制度,区属城区初中和小学新生的空额全部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开放,做到小学、初中学生入学和招生工作的公开透明。三年共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9901人。

  在做好“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方面,区委、区政府支持教育部门办好17所寄宿制学校,落实了寄宿生每年每人补助500元(其中,农村低保家庭的小学寄宿生为1000元、初中生1250元)惠民政策,解决“留守儿童”就学生活等问题。目前,我区还要求各乡镇街道、村居、学校及各有关部门共同配合,积极开展“爱心妈妈”等关爱活动,重点抓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密切与学生家长及监护人联系,强化家庭学校联手教育,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照顾,做到学生安心、家长放心。

  另外,在区委、区政府的积极争取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区还努力做好“残疾儿童”入学教育工作。2013年暑期全区投入260多万元修缮改造原宁德师院职教部校舍,用于我区特教学校办学,2013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结束了我区特教学校长达8年借用蕉城五小办学的历史。原先只能容纳80多人的办学规模,现已突破140多人。目前,全区6-14周岁“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7.8%,保障了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

 

紧拽核心 稳步提升教学质量

 

  近年蕉城的中、高考成绩各项指标均列全市前茅,成绩喜人。

  2011年、2012年、2013年,连续三年全区高考本一、本二录取率和中考优秀率均居全市第一。2011年、2013年中考及格率均居全市第一,2012年中考全科及格率38.6%仅次柘荣40.5%,名列全市第二,连续多年省一级达标校宁德一中录取线屡创新高居全市第一。

  2011年8月,区委书记王世雄在全区秋季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抓好“四条线”建设,强调“要以教育质量作为学校生命线”,推动蕉城教育再上新台阶。王世雄书记对高质量教育的要求也正是上级部门和领导对我区教育教学工作的鼓励和鞭策。近几年来,蕉城区正是紧紧地拽着教育质量这根“生命线”,全情投入。

 

片区教研活动

 

  同年,蕉城区城区小片区管理被省教育厅列入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试点单位。两年来,通过积极探索实践,借鉴福安等地的成功做法,结合自己的实际,将城区9所小学按照地缘关系和强弱校搭配分成了三个小片区,实行集团化办学,探索出教育、教学、教研“区域三维一体”的小片区集团化管理模式,形成了“三教”联动、片区共进的良好局面。

  2012-2013学年上学期期末,一小、三小、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城南中心小学)片区,进行小片区的教育质量调研式摸底,各校之间互派教师监考,采取统一集中密封流水改卷和统分工作,3所学校的各年级学生成绩普遍提升,一年级语文、数学平均成绩均超过了90分,三校的教学质量差异进一步缩小。实小片区同样成效显著。两年来,实小片区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荣获国家级奖励达16人次,省级96人次,市、区级达百余人次;学生作品在CN级刊物发表的文章达39篇,获得国家级奖项2人次,省级88人次,市、区级百余人次,较往年取得显著的进步。

  蕉城四小校长吴祖长表示:“实施小片区集团化办学管理后,四小与同片区的蕉城二小、蕉城五小严格按区教育局的部署,从‘四同步’到教师统一开展、课程统一设置、教学统一进行、检测统一安排、教研统一开展、资源统一调配、考核统一标准的‘七统一’迈进,且各校注重自创品牌,教育教学质量基本均衡,孩子们到哪一所学校学习都一样!”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