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人物 > 正文

这个宁德人的一双手有“化朽木为传奇”的特殊能力!

2016-08-16 17:10:52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图文/苏诗瑶

 

叶石和的工作室里摆满了大大小小600余件根艺作品,每一件都别具特色,每一件都像被赋予了新的灵魂。或许这世上本没有朽木,缺的只是独具慧眼的大师而已。对于叶石和来说,根艺是独具慧眼和别出心裁的完美结合,是艺术灵感与树根情意的一次美妙碰撞。

 

 

 

与根结缘  难舍难分

 

 

70后的叶石和,出生在屏南县的一个小山村。高峰入云的山川,清流见底的小河,晨曦日暮的山色,让他热爱。由于家境贫困,长辈们没有能力为叶石和购置图纸、画笔,他便以地为纸,以枝为笔,投入群山怀抱。“我从小就喜欢画画,一得空就写写画画。”叶石和对绘画很有天赋,甚至能利用木头的纹理创作出写意的“拼接画”,这也为他后来的根艺创作打下了基础。

 

 

叶石和真正接触根艺是在他16岁时。同大多数农村孩子一样,叶石和常常要上山砍柴火来补贴家用。但那时,他正着迷篆刻印章,遇到合适石头就把手中的活给丢了,所以砍起柴火来,难免有些三心二意。山上的奇石异根特别多,他时常干完活就坐上山道边休息,顺手拿起路旁枯枝把玩。一次,他同往常一样顺手拿起脚边的枯树根,根形漂亮地勾勒出一只低头觅食的“喜鹊”,这让叶石和眼前一亮,他定睛看着这个奇异的树根,它们纵横交错,在“喜鹊”边上绕出了几个圈,就像一个极具个性“笔筒”。叶石和如获至宝,将它带回洗净,摆放在自己的书桌上。但当时的叶石和,对根艺一无所知,周边也没有可以讨教的人,仅凭着自己的兴趣开始收集。

 

 

叶石和的手工制作能力极强,他的外祖父见他聪明伶俐,时常给他张罗着篆刻印章生意,邻里朋友也常到他的家中看他刻章。叶石和将根艺被摆放在书桌显眼的位置,朋友来拿印章是,都会好奇的把玩一番,然后惊喜叫出:“这简直不可思议的艺术品。”甚至有人出价买下他的根艺。有人欣赏,有人喜爱,这让叶石和更加坚定自己对根艺的执着。

 

 

1989年,叶石和收到福建省供销学校宁德分校录取书,他只身一人来到宁德,行囊里除了换洗的衣服,就剩他的根艺作品。为了不给家里增加负担,叶石和拿着根艺作品在街上游走,当路过一个种满花卉的庭院时,他停下了脚步。“爱花的人必定也爱艺术品。”叶石和这么想,便鼓起勇气询问庭院的主人要不要买下他的根艺。没想到,庭院的主人对他的根艺十分喜欢,几乎一口气买下他所以的根艺,整整为叶石和凑足一学期的学费和生活费。“我仍记得他看到我的根艺作品时,眼里散发出的那种喜爱,这使我对自己的作品有了更大的信心。”叶石和回忆地说道。

 

 

若要说叶石和对把根艺作为一辈子的事业,那还是2005年,他的根艺作品《和谐发展》在全国根艺美术精品展中荣获“刘开渠根艺奖”金奖。这个叶石和第一个全国金奖,带给他莫大的鼓舞,他不是没想过自己能获奖,但是金奖来得太意外,他甚至有那么一个瞬间觉得自己是在做梦。《和谐发展》是以两个根系拼接而成,一个是福建山榉,形似四片自然舒展的“荷叶”;另一个是巴西乌龙木,则像含苞待放的花蕾。“荷”“和”谐音且意蕴深远,待放的花蕾又笔直的向上生长,两者色泽相谐,不是雕琢却浑然天成,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正暗合了“和谐发展”之意,也响应了时代背景。作家何博土赞曰:“如荷如帆如实如,和而气顺,谐则律动,东西合壁,阴阳相济,和谐发展,在此一举。”这就是人、事、物、灵感的和谐统一。

 

 

 

 

与根生情 艺术人生

 

 

叶石和对根艺的热情是疯狂的。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再到成为人人口中的大师,这需要多久,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唯一能肯定地是,想要做成一件事,热爱是驱动力,专注是做到极致的必经之路。

 

高贵

 

1993年,叶石和在报刊上看到有关当代中国根艺宗师屠一道的文章后,一心想拜屠一道为师,可是当时屠一道已不再收徒。后来他的一位朋友介绍说,屠一道的爱徒、关门弟子屏南籍根艺名家张长青要收徒弟。于是,1994年叶石和辞去原有的工作,前往屏南翠屏公园根艺研究所拜师学艺。

 

和谐发展

 

当时张长青见到叶石和这位24岁青年时,觉得他年龄偏大,不是当学徒的年龄段,想推辞,但叶石和一再恳求,张长青被他的诚心打动,并在后来一个月试用考验中,发现叶石和独立完成简易根艺作品具有灵性,是块学根艺的料子,关键叶石和还有一股冲劲,蕴藏着巨大潜能,于是便收叶石和为自己的大弟子。

 

和谐之美

 

“根艺不是规规矩矩的东西,这需要悟性,还有明白做人道理。”叶石和回忆说,在两年学艺生涯中,他聆听恩师的孜孜教诲,学德学艺,勤劳诚实,好学谦虚。为学到真本领,他每天干上十多个小时,经常做到深夜十二点,指头都磨出茧,连裤子也坐出了好几个洞。他坚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积累丰富的经验,每完成一个作品,他都要请恩师评点、修正,然后再自己揣摩。“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730个日夜里,叶石和苦心研究,历练自己个性,终在创作收获一番成就。

 

盛世太平

 

学艺回来后,叶石和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根艺小店——“三笑根艺”。很多人好奇“三笑”从何而来?还有人因为他的店名专程光顾过他的小店。叶石和笑着说:“之所以叫三笑,是因为叶石和的每个字里都含有一个‘口’字,用古文写‘口’就像一张笑开的嘴,况且我还有三‘口’,所以就叫‘三笑’了。”

 

种子的力量 

 

这间小店是叶石创业的第一步,20平米小店被分成两层,上面一层则是叶石和的“卧室”。白天,叶石和就在店里设计根艺作品,到了晚上,他就将树根拿到路边创作。“白天在门口干活,城管会没收,也只有晚上偷偷地在路边做一些。”叶石和说起过去也感触很深,那间小店陪他过最难熬的岁月,满屋子的“宝贝”无人赏识,也叶石和最难受的时候。叶石和卖东西有自己的脾气,遇到懂艺术的人,他甚至愿意拱手送上,对于那些伪艺人,即便再高的价格,叶石和也绝不相让。

 

花瓶

 

艰苦的条件持续几年,直到2004年,叶石和申请了“宁德市蕉城区叶石和根艺馆”的个人工商户,店面从10平面扩大到100多平面,生活才有了改善。在此期间也叶石和屡屡得奖,在蕉城区也开始有了些名气。2011年,叶石和注册了自己的根艺品牌“宁德市叶石和根艺”,工作室也扩大到2000多平米。2013年,他被中国根艺而美术学会授予“中国根艺美术大师”称号。此后,叶石和在蕉城名声大振。 

 

回归自然

 

 

 

与根相惜 盛世太平

 

 

叶石和的工作室里有个高2.38米,直径1.78米的“大家伙”。它不仅个头大,“爆表”的体重需要20个青壮年才能抬得动,叶石和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将它从山上搬下来。

 

1999年,叶石和从朋友那得知,建瓯市的一个山头有一棵大枯树,可能适合做根艺。第二天一早,他就买了一张前往建瓯的火车票,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见到这棵枯树。“当时只有一点树根是裸露在外面的,我根据树根长势判断它应该很均匀,挖开后,根形比我预期要好看很多。”叶石和回忆道,这棵树是小叶梧桐,能长这么大小叶梧桐少说也有600年,树根非常圆润,根根环绕,是一个堪称完美的根艺品。

 

火眼金睛

 

由于出土的小叶梧桐枯树根含有大量水分,十分沉重,操作起来极其不便。于是,叶石和沿着枯树的四周搭起一个小茅屋,将它晾置半年。半年后,叶石和来取树根,虽然根部表面是干的,但里面却还是湿的,20多个壮年仍是抬不动,叶石和就将多余的杂根去除,又将它晾置半年。当叶石和第三次上山取树根时,沉重的树根丝毫没有下山的意思。无奈,叶石和只好在山上开始加工创作。一个月后,作品完成,是一个体型庞大的根艺瓶,但是要怎么抬下山,又是一个大难题。山路陡峭、狭小,树根体积庞大,前面人看不到后面的人,搬运陷入困境。

 


甲骨遗韵

 

既然没有路,那就自己造路。叶石和利用二十几块木板条,沿着山路铺出了一条栈道。“树根太大,我们一天只能走十几米,前面在铺栈道,后面忙着拆栈道,这样连续干了快3个月,才把树根运下山。”叶石和告诉我们,山道长3公里,他们不停地搭桥,拆桥,再搭桥,再拆桥,才走完这3公里的路。

 


开卷有益

 

古语有云:小叶梧桐,生是梧桐,死是铁。可想而知它的重量。历经千辛才取回的树根,叶石和十分宝贝,并将它命名为《盛世太平》。寓意风调雨顺,一派祥和。叶石和说:“根艺一般都是单面看,能四面看的根艺是少之又少。像《盛世太平》这么大体积又能四面看的根艺作品为数不多。”

 


妙笔生辉

 

2006年,“中国根艺之乡”江西赣州市的根艺师出价十多万欲购买叶石和的《天下太平》,他没舍得卖;新加坡一酒店老板出价百万,他也没出卖,如今这件根艺已然成为他的镇店之宝。

 

在叶石和的工作室里,我看到了那个带他走进根艺世界的“喜鹊笔筒”,它被端正地摆在展品柜里,保存的十分完好,除了木质的色泽有些异样。

 

叶石和,一个从大山走出的根艺大师,与根结缘,与根生情,他与根艺相伴30载,已将根艺情深深地融入他的血液。

 

·End·

责任编辑:詹璐楠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