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微联盟 > 幸福福鼎 > 正文

安静的柏柳

2014-08-14 11:00:16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点头镇柏柳村遗存几百年历史的白茶作坊

这是一个白茶的故乡,小小的村庄,安详,淡泊,静谧。

由于福鼎大白茶诞生于此,这里被誉为“中国白茶第一村”

这个村子的名字叫“柏柳”,位于福鼎点头镇梅山脚下,这里有着悠久的茶叶生产历史,被誉为“中国白茶第一村”。

茶园包围着的屋子

坐下来吧——到了这里,你会身不由己地想坐下来,一切外界的纷争与困扰都一扫而尽,一切浮华的欲望和人事的丑恶都淡出脑海。

白茶古作坊

就嗅一下这纯净的味道,在这片澄蓝的天空下等待阳光的升起,在这分亲切的遇见中等待晚霞的降临,在这里含一片梦中的叶子,品一口白茶的香。

曾经辉煌的“茶马古道”

此地“梅家”茶人告诉我说,这里素有“茶马古道”之称,是内地“货贸大关道”的必经之地。

几百年历史的“白茶作坊”重洗仙颜

我想像这样的村子,这样的古道,还有这条沿村环绕的长溪,历史倒退三百年,这条街市是怎样的一种繁华?想起村里留下来的一句口头禅——通街茶酒米粉味,彻夜羊蹄驮脚声。。。

磨损的老物件

我总是姗姗来迟。三百年后的今天,遇见它,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是它的安静,还有那些褪了色的老物件隐约里闪烁着曾经辉煌的痕迹。没有变的,就是那萦绕不去的茶香。

梅筱溪老宅:早在1915年,梅筱溪携柏柳村的白茶漂洋过海,把福鼎白茶销往世界

这个小小的村庄走出了清代茶人梅筱溪,他把毕生的精力用于研制茶叶,开创的“梅占魁”字号一度名噪闽江。

梅筱溪在1947年手书自传体日记——《筱溪陈情书》

被人尊称为“梅伯”的他留下的“筱溪陈情录”、“筱溪笔记”安静地讲述了这里辉煌的过往,以及作为一个茶人起起落落的丰富多彩的一生。

培育茶苗

在柏柳村,世世代代都流传着种茶、制茶、藏茶以及卖茶的习俗,村里童叟皆知该如何将茶枝修剪成可培育的茶苗,并且技艺娴熟,这些修剪出来的茶苗被销往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市场。

晾晒茶叶

门前的过道堆放了一层层晾晒茶叶用的“竹篾丙”,在春分节前后,上茶园采摘回来的“白毛”新茶就是放在这样的大篾丙上,利用自然的阳光晾晒至七、八成干。

柏柳村“白茶作坊”焙火屋

在地上摆放着的圆柱形大竹框上,框里放着一口大锅,锅里放满木炭,茶叶就铺放在这木框盖子上用暗火慢慢烘焙,完全没有工厂里任何一种现代机器的痕迹。

制茶的竹具

由于这里制茶的历史悠久,这些制茶的竹具也完全由村里的老人一手制作而成。看到这里的时候,我由衷地感觉,这是多么幸福的一种气息——原始的,温暖的,纯静的气息。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梅相靖先生在央视纪录片《茶,一片树叶的故事》里,讲述福鼎白茶制作流程的身影

村民们会在每年惊蜇至清明节前采摘最饱满的“白毛茶”针,然后用传统的制作工艺做成白茶或白琳工夫红茶,做为礼品赠送给亲友。这以外,茶叶对于他们而言,还有很多耐人寻味的用途呢,逢年过节,扫墓祭祖或是宫庙敬神,供桌上陈列的祭品首从“三茶三酒”开始,以茶叶为首敬,即无茶不成祭。村民有女儿家出嫁,常备有两包白毫银针放入嫁妆“压箱底”,做为陪嫁品,以表达父母对女儿祝愿“平安一生”的心愿。这些美丽的习俗给柏柳涂抹上了更浓郁的色彩,足够令你细细品味,又向往无比。

我市拍摄首部白茶文化题材电影《茶神》剧照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就是你走进柏柳村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随着它在历史的长河里静静地,幸福地闻一缕茶香……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