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水韵九都 > 推荐 > 正文

步上古民居:与“桃花源”的一场美丽邂逅

2014-12-24 19:26:55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图/李锟 文/林翠慧

 

大门的楹联是家风的体现

 

  12月,万物冬藏,在这青黄交错间,记者一行偶入九都镇自然村落——步上村,邂逅“桃花源”。群山环翠中,这里的古民居建筑群,在数百年的时光中沉默,在光阴的磨砺中,沉淀、丰富。而它,藏在深闺人未识。

 

青砖和夯土,封建社会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乡下的炫耀较劲,住宅是最直观的载体,媒婆的花言巧语中,向来以“豪宅别业”最具说服力。家乡房子的观瞻,是富商巨贾的大事之一。九都镇的步上村、扶摇村,今日不算十分富裕,而明清时期可是商贾辈出。所以,今日步上、扶摇所见的古民居,通常气派。

 

属于明清屋檐的现代时光

 

  步上自然村,属蕉城区九都镇贵村管辖,为江夏黄氏聚居地。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尤其在清代中后期,步上村经济发达,文风兴盛,小小村落竟涌现出了黄芳杜、黄理征、黄嘉琮、黄芳政四位贡生。随着读书经商人员的增多,村里先后修建了十余座大型民居。

 

空无一人的老宅,固执着“她”的坚守

 

  行走间,远远的,我们便能见到长长的,爬满蔓藤的夯土墙,在数度个春去秋来间,阻挡着南来的风雨,与外面的世界一掌隔离,这是步上古民居特色之一。

 

 

小村门楼楹联上的“朝耕暮读”,是这里代代相袭的祖训

 

  小村的门楼,极尽雕饰之能事,“朝耕暮读”,是“门面”的题中应有之义。高处的瓦檐两端高高翘起,雕饰着吉祥图案,见过这种门楼的人,当能体会这里浓厚的农耕文化,并不是什么抽象的文学词汇了。

 

墙角的画栋

 

  从鹫峰山发源的霍童溪,自东向西从村前淌过,缓缓而又柔情的包围着步上村。脚下,一条条石头路像手指一般梳理着小村,它们陪伴小溪,通向田野,走进村子的每一个角落。正是源于水的胸怀,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步上人。秉承着祖训,这里的人们过着“朝耕暮读”的生活,与自然融为一体。

 

夯土挨着青砖,是这里的建筑特色

 

  说是古民居,其实不“古”,多为清代或民国遗构。悠然穿梭于各个巷口古宅间,明清时代的建筑风跃然于眼,青砖黑瓦间民居成片相连接,古宅结构大都为二、三递进式,每幢大宅均有砖雕门楼,屋内雕梁画栋,中堂匾额楹联极富特色。

 

精美的雕窗

 

  古宅内,门窗隔扇的木雕,最是生动,透过精美的窗棂,我们仿佛穿越到了久远以前。遥想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只念得一句《西厢记》“纱窗也没有红娘报”,薛宝钗便以为这位千金小姐简直满嘴胡话。可以见得,窗棂后密闭压抑的樊笼,多少妙龄女子的青春,从来不曾怒放,便已凋零。

 

爬满蔓藤的夯土墙

 

  小村极少有外人打扰。几百年的宁静,营造出远离喧嚣的世外桃源;霍童溪的潺流和着山风在身边交织,那种感觉如回到久远的童年,由着自己的性子任意游走,这才真正是家的感觉吧。

 

 

古宅里走出的营生

 

  经过数百年的风雨侵蚀,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空前浩劫,这些古民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但主体建筑仍保存完好。村里的老人说,随着村民的出外打工,许多老房子人去楼空,失去管理,任其荒废。一些文物贩子乘虚而入,或卖或偷,使大量文物外流。

 

  我们在惋惜历史文物的流失的同时,希望通过呼吁,提高社会文物保护意识,使市、区两级相关部门能够加大对古民居的保护力度,使步上村古民居能够得到保存修复,为乡土蕉城留下一份珍贵的文化记忆。

 

夯土眼中的青砖

 

记者手记:

 

  对于古民居的保护,记者采访了蕉城区的一些文化人士,他们认为,古民居最理想的出路是将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同时维持其原生态的状态,即依旧让居民住在里面,保持原有的人口结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习惯。让古民居在现代社会中发挥民居功能,才是一种活态的保护。

 

  动员民间力量参与古民居保护已成为很多专家学者的共识。面对修缮经费不足的问题,古民居的保护需要创新思路,多渠道、多形式筹措经费,比如可以通过企业和个人合法认领来保护,同时还应对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细化规定,避免出现倒卖文物的现象。

 

  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古村落的保护与旅游相协调起来。吸引游客开展“古村游”、“乡村生态游”旅游活动。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