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城之南 > 南风古韵 > 正文

白鹤岭古官道再现清代石刻

2015-01-12 18:29:05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图 林翠慧 李剑平

 

 
 
  日前,在数位蕉城区历史文化爱好者的辗转寻觅之下,白鹤岭古官道一块源自同治7年的石刻“公禁砍盗岭树乡规民约”碑文重见天日。该石刻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也为南方独特的茶马古道———白鹤岭古官道增添了一笔厚重的文化色彩。
 

 

古道上生长180年的柳杉被焚毁之前的图片

 

 
 
  石刻是日前刚发现的,原本是立在白鹤岭古官道一处被称为“倒亭”的地方,上世纪六十年代,被一村民私自拿走作为坟墓的“墓桌”使用。”民间历史文化爱好者李剑平介绍,该石刻属于乡规民约性质的石碑,叙说着保护岭旁栽种树木的“公禁砍盗岭树乡规民约”。民间历史爱好者经过多方斡旋寻得此物,并经过数次清理、拓片,才将石碑恢复原貌。目前,已将它重新竖立在岭头丫门处。
 

 

上世纪60年代,石刻被当成“墓桌”使用,石刻文字被三合土摸平,难以辨认

 

  石刻宽0.63米、高1.27米,离地1.20米,落款时间为同治7年11月,闽邑公立。石刻原文:邑嶺丫,连嶺旁一带,自康熙年间栽种树木以蔭风水,叠蒙官禁在案。兹因营兵林朝元即宜郎等误砍被获。经公议,罚并立保字,嗣后如敢再犯定即送究。倘有别人盗砍,独匿不报,坐罪如之。兹统计旧存大小禁树四百二十九株。丫门左边应陆拾肆,右边壹佰玖拾四,嶺旁左右共应壹佰柒拾株,新种不算。
 

 

经过数次清洗后,石刻文字明朗起来

 

  “碑文上,对当时林木的数量、管理规定、刑罚量定等都写的很具体,可以看出,古人对生态资源有着很高的保护意识。相比古时代,白鹤岭古官道目前的保护情况则更让人堪忧。” 李剑平说,在日前的寻访过程中,古官道上,一株长达180年树龄的柳杉,因为民间的一次迷信活动,老树被付之一炬,着实让人心痛。

 
 

 

一场民间迷信活动,一棵180年树龄的柳杉被付之一炬

 

 
 
  白鹤岭古官道始建于南宋宝庆年间(公园1225—1227年),在漫长的岁月里,古道构成了古代宁德与对外之间的交通、交流的重要门户,成为容纳、孕育和推动闽东经济、文化、社会经济发挥在那的大动脉。由于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而诞生。1955年,104国道开通之后,古官道由此没落。而如今,正面逐渐走向消亡。
 
 

 

民间历史文化爱好者清洗石刻文字

 

 
 
  “在蕉城区范围内白鹤岭摩崖石刻最集中,碑多、诗多,不仅承载物资往来作用,也是文人雅士风月的场地,由此而引发的写诗、题字内容丰富。”李剑平说,目前已收集诗文多达60余首,发现摩崖石刻18面,部分石刻连文献中都不曾记载,文字与寓意都非常之好。
 
 

 

民间历史文化爱好者将石刻文字描上红漆,以便世人阅读

 

 
 
  近年来,一批民间历史文化爱好者,面对如此多元的又即将消失的古道文化感到痛惜,并开始了自发性的民间抢救和保护。在古官道上,自发兴起了清淤、除草、修整、植树绿化、恢复石碑和对摩崖石刻的描红等等的民间自救。
 
 

 

民间历史爱好者将石刻重新立在岭头丫门处

 

 
 

  “民间的作用是微弱的、有限的,能持续多久,都难以保证。他们真诚又急切地希望政府尽快将白鹤岭古官道及其摩崖石刻、古树等申请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从法规层面上给予有力的保护。”一些民间历史文化爱好者和故老乡亲、市民则希望,政府能够介入,抢救古道上即将湮没的古迹,将白鹤岭文化进一步挖掘与保护。并刻石碑竖立在合适的位置公诸于众,既起宣传、教育作用,更能合理地保护这一珍贵的蕉城区白鹤岭文化。

 
 

 

为了宣传古道文化,加强资源保护,石刻被立在岭头丫门处一显眼位置

 

 
 

  “有朝一日,若对白鹤山自然胜地、白鹤岭文化进行全面考察、深入研究,这条开辟于南宋宝庆年间的白鹤岭古官道,对蕉城区历史文化的了解、旅游事业的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李剑平说。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