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推荐-旧 > 正文

一对耄耋夫妻的“红色事业”

2014-11-07 18:08:25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在蕉城区,素有“好西乡”之美誉的虎贝乡和洋中镇一带,有着这样一个传承了数百年的嫁女传统习俗,女方出嫁时,男方要带上一盒手工制品“糖公鸡”,里面有糖公鸡、糖状元、糖鸳鸯、糖鲤鱼等十几种不同类型的糖制品,一般以红色为主,用于新娘出嫁临出门时的“分嫁仪”使用。在虎贝乡有一个83岁的老人林昌伦至今仍保留、传承着制作秘籍,用一双灵巧的双手赋予了糖制品新的生命。

 

耄耋老人与他的“糖公鸡”

 

  7月16日,采访车飞奔在虎贝乡梅鹤村800多米的山道上,经过2个小时的迂回盘旋后,记者在梅鹤村一间不大的杂货店里见到林昌伦,得知记者来访,他兴奋地展示起他们的祖传手艺来。

 

在柜台的一角,摆放着老林做好的糖公鸡、糖状元、糖鸳鸯等各种形态的糖制品。

 

  “荔枝粗了粗,兄弟手拿提称去收粗(意偶田地多家庭富)……”哼着当地嫁娶民谣,林昌伦与他80岁的妻子黄翠琴分工忙活开来,升炉、烧水、炼糖、增色、印模,每一个动作都是那样的娴熟、默契。

 

见到记者来访,老林开心地张罗起来,准备一展身手。

 

  “祖辈留下来的手艺,只要乡里和周边乡镇办婚嫁都要找我做的哟,做糖人“甜”,办喜事心里更甜。”谈起糖人的制作,老人林昌伦稍稍有些自豪,制作工艺时糖与水的比例、炼炉、火候、灌注、成型,这些都是靠技术和感觉,20岁就开始制作糖人的林昌伦,已记不清从祖上哪一代开始了。

 

炼糖至一定火候,老林开始添加食红增色。

 

  “平时和老伴守着杂货铺子,有人定做糖人时,就开工忙活,逢年过节是最忙碌的时候,订单多的忙不完。”与林昌伦相差两岁的老伴黄翠琴,嫁入老林家后,也开始跟着制作糖人。

 

和老林差不多年纪的老屋看起来有些沧桑,老林说这里有他美好的童年记忆。

 

除了开工接活,平日里老伴两口守着杂货铺子,生活平淡而满足。

 

守着铺子接接活,老伴黄翠琴对这样的生活感到满足。

 

  在这个淳朴寂静的小村里,老林夫妻的杂货店显得格外有人气,除了出售一些乡亲们日常所需的用品外,一些回乡的年轻人喜欢找老林聊聊外面的世界,大家都亲密地称他为“老潮头”,喜欢看电视,听收音机,偶尔也能哼上那么一两句流行歌曲,还时常和老伴手牵手到街巷里买菜,已经是四世同堂的林昌伦,在乡亲的眼里幽默有“喜感”。

 

老林专注着压模这道工序。

 

  在柜台的一角,老林细心地摆放着做好的糖制品,人物、动物都惟妙惟肖,一抹成就感悄然爬上了老林的脸。“孩子小的时候,靠干农活和制作糖人养活一家子,现在家里条件好了,孩子们都在城里,每月都会定期寄钱,制糖人成了业余爱好,除了爱好,还有就是守住祖传工艺呗。”老林说。

 

这是糖品制作里的最关键步骤——灌注。

 

  经过两个小时的忙碌后,全套糖制品完工,捶着有些发酸的腰,老林回到里屋,黄翠琴递给老林手机和电话,拿起去年大孙子捎回来的按摩器,细心地给老伴做起了推拿,依然是那份默契。除了料理铺子,守工艺,夫妻两最大的乐趣的就是每天挨个给儿子、孙子和曾孙打打电话,聊聊家常,听听孩子们的笑声。

 

回到里屋,黄翠琴细心地给老伴做起了推拿。

 

每天挨个给儿孙们打打电话,成为老两口最大的乐趣。

 

  临别前,记者与林昌伦谈起工艺的传承问题,老林感叹,虽然儿孙都会做,可是没有人愿意留在家里守祖业,即便手艺肯外传也后继乏人,不知能留存多久。“做了一辈子喜糖,想停也停不下来啊,只要还做的动,我和老伴就会继续做下去,这可是我和老伴的红色事业。”老林的微微一笑,幽默中带着点滴伤感。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