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推荐-旧 > 正文

蕉城元宵节习俗走透透

2014-08-12 21:28:16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元宵节,宁德民间称“做十五”,是宁德民间七大传统节日之一。宁德各地元宵节主要有以下习俗:

    1、蕉城、古田等地习俗。元宵节活动自正月十三起至廿三止。活动通常在夜间举行,主要内容有:舞狮、铁枝、纸扎、台阁、高跷、灯会、灯展、灯迹、社戏踩街等。期间,还举办带有“祈福”性质的民间迎神活动。元宵节各家多以糯米、花生、白糖、芝麻为原料搓食“汤圆”,称“搓丸”,也有蒸年糕的。

 

 
 

 

    2、屏南双溪元宵灯会习俗:双溪曾是屏南旧县治,元宵灯会习俗从古传承至今,主要内容有:铁枝、高跷、舞狮、舞龙、游神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鼓亭乐、舞香龙、舞狮子表演。

    鼓亭乐,是双溪元宵灯会一个重要习俗。鼓亭状如方塔亭阁。为木制,分上层、下层、四足三部分,飞檐翘角,雕饰精美,极具艺术欣赏价值。音乐则是古典音乐,据传是南宋宫廷音乐,委婉柔和、悦耳动听。演奏时,一大鼓置于亭内,一少女端坐亭前按节奏击鼓,由数人抬着亭与少女,伴着鼓乐演奏,缓缓而行。其他演奏者为“硬片”大锣、小锣三人,“软片”即琴和萧二人两侧相随,边走边奏。相传清朝乾隆初年,本地薛氏祖到浙江做生意时,过绍兴被鼓乐之声吸引,学会鼓乐演奏技艺,并把它带回家乡在亭内演奏,在当地流传开来,形成鼓亭与音乐结合的一种独特的演奏形式,成为当地一种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2007年,古亭乐列入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舞香龙,是双溪元宵灯会又一重要习俗。相传乾隆元年(1736),屏南旧城关(今双溪)为庆祝屏南建县,将稻草扎成大辫条象龙身模样,并在大辫条上遍插香线游行,称为舞香龙。次年元宵节,青年人高举香龙穿街透巷参与踩街迎神活动,围观者众,盛况空前。以后,香龙逐年改进,龙身除稻草外又加上棕片、棕绳、竹片、木棒,并配上龙之褐角、红须、白齿、绿眼,使之惟妙惟肖十发逼真。舞龙开始,由一位德高望重老人,举起竹片火把,点燃其它百许火把,又用它点燃龙身上每条香线。三声炮响,乐队开头,古铜锣、大面鼓、唢呐、三弦、二胡、月琴等齐奏。之后,龙珠前引,香龙由壮汉高举龙身下的木棒,踏着有节奏鼓乐声欢腾起起舞出发。香龙沿途表演空翻、倒滚、跳跃、转身、蹬脚等特技动作。龙身舞到之处,家家户户燃放鞭炮相迎,并点上香线继续插在龙身上。清未双溪舞香龙盛极一时,延续至今。

    舞狮子,是屏南双溪灯会的另一重要习俗,独具特色。舞狮时,每只狮由两人伴演,前面一人掌头和前肢,后一人抱前一个的腰,躬身构成狮子的身和后肢,武士持彩球前行引逗。随着锣鼓伴奏,狮子摇头摆尾作打滚、跳跃等动作。舞狮子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主要表现狮子温柔、驯顺的神态及心理活动,如搔痒、舐毛、打滚、抖毛、摔鬣、抚小狮等细腻动作,轻巧自如,悠然自得,令人陶醉;武狮”则表现其勇猛、威武的性格,有跳跃、登高、争球、滚球等动作,奇特惊险、热烈、令人叹服。

 

 

    3、寿宁南阳元宵福习俗:寿宁南阳村元宵祈福习俗有千年历史。每年元宵祈福活动历时三天,由村中每年祈选福首担任主办,农历正月十二日起收集香灯费。十三日起禁溪、洗溪和打扫村中环境卫生,祠堂伙房开始做馒头,祠堂门前立两枝特别高大整枝竹并垂挂低幡,门前坪立两根由古丁香等特殊材料做成的灯柱(垛)以备元宵夜点天灯,在村中十字路口搭彩门、立灯柱等。十四日举行民俗踩街活动接大王和晏公元帅。宗祠内设祭,请诸神佛入座敬香,祈福法事开始时点烛,祠中备有特大烛桌供放诸神佛弟子供奉的灯烛署上姓名,各具特色的灯烛成对上千,冉冉齐燃,熠熠生辉。十五日村中各户均以神铳为号,点烛定灶,斋戒素食一天,而祠内所有工作人员均应沐浴更衣。不论其外来亲戚或祈福工作人员一律实行斋戒素食。入夜,参与元宵祈福活动人山人海,龙狮傩舞,吹弹拉唱,热闹非常。场中男女呼朋唤友,扶老挈幼,过关设霞,清醮祈福,自备筵供,各设场景,摊贩小吃,玩耍杂然,彻夜不眠,尽兴而归。全场祈福程序,举之不尽,最后送花船、逐瘟,送神直至十六日早上开斋。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