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推荐-旧 > 正文

郑和下西洋与漳湾福船

2014-08-12 21:23:25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编者:《蕉城手感记忆》专栏是展示一些有着蕉城悠久文化历史背景的技术、技能。这些技能必须经过一定的深入研究学习才能掌握。每一门技艺都烙着蕉城人的印记。例如:打铁,麦芽糖,纸扎,剪刀,手杆秤,剪纸等等。蕉城手感技艺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蕉城人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我们将把蕉城手感技艺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通过《蕉城手感记忆》专栏展示给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蕉城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本期登载的是郑和下西洋与漳湾福船。

 

图/文 黄钲平

 

  1405年,明成祖命太监郑和率领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的庞大船队远航,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一直到1433年,一共远航了七次之多。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向海外诸国传播了先进的中华文明,加强了东西方文明间的交流。而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为郑和七下西洋的远洋工具提供了基础。

 
 

 


福船模型

 

  每天清晨七时许,一名年近六旬的老人总是早早的带上各种造船工具,来到蕉城区漳湾船厂叮叮当当的忙碌开来。他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水密隔舱福船造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细秀。

 

刘细秀正在为船身画龙骨

 

  刘细秀出生在蕉城区漳湾镇歧后村。19岁时,刚刚初中毕业的刘细秀就跟随父亲来到漳湾造船厂学艺,三年后出师,已能够较熟练掌握福船制造的各式技艺。由于具备一些文化,学艺期间,他被船厂分工兼学制图设计。平时他虚心向老师傅请教学习,自1986年开始,他成为船厂的技术骨干人员,不但能自己动手造船,而且成为了一名制图高手。

 

刘细秀在木材做好标记,再剔除多余部分

 

  至今,刘细秀在造船这一行摸爬滚打已37个年头,在工作实践中,画过许多的水密隔舱福船蓝图。2008年4月,刘细秀被评为宁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水密隔舱福船造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6月被评为福建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水密隔舱福船造船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梁(横肋骨)的制作

 

  漳湾福船船型多样,最具代表性的则为“三桅透”(三桅三帆),制作过程复杂,有安竖龙骨、配搭肋骨、钉纵向构件舷板、搭房、做舵等工序,最后经油灰工塞缝、修灰、油漆上画,才算完成造船。刘细秀除了能够熟练掌握水密隔舱福船制造的面上技术外,对于该项目中的三大难点:桅杆、下金(下阴)、木舵的制作都能熟练完成,其技艺水平高超,堪称“师傅头”。尤其他绘制的各式福船船型图纸,不下20余种,使福船制作技艺得以全面地传续。他制图的“旦子式”、“尖咀式”、“平头式”、“猴狮式”、“朦膧”、“长艘式”福船,有的几近灭绝。他还创新福船“石压船”,至今在围塘重载运输中普遍使用。上世纪90年代初,他曾参与完成了200吨位的典型福船“三桅透”的全程制造。为此,他于2009年6月,由中级工艺师升为高级工艺师职称。在本行业,其技艺水平具有核心作用。

 

工人在船舱内施工,加固船身

 

  由于漳湾福船的家族传承特点,以及传男不传女的原始方式,使得掌握水密隔舱技艺的人极少,特别是手艺精湛的老艺人的断代现象相当严重。传承者的老龄化十分突出。刘细秀告诉记者,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的传承是靠“师傅头”代代相传的经验及制造技艺仅靠口传身教,再加上建造木船是一个既专业又辛苦的行当,经济收入微薄,对年轻人无吸引力,该技艺面临失传的境地。“我家中三个孩子,现如今没有一个跟我学习福船技艺的,太辛苦了,收入又低,如今的年轻人都不会选择入这一行”刘细秀无奈的向记者说道。

 

用桐油和石灰按比例加工成油灰,用麻丝搅伴油灰将其补在缝上,工人用灰凿将其打入打紧

 

  记者获悉,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于2008年10月与晋江市共同申报并被审批为国家级非遗项目,2010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刘细秀告诉记者,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由水密隔舱福船研究会筹建的福船展览馆已经动工。展览馆规划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将作为展示水密隔舱各种船模、船具、造船工具,兼具保存档案资料和参观学习场所。为了不让这项技艺失传,刘细秀表示,他将同当地其他4名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传承人一道,通过举办学徒培训班,将这项技艺传承给年轻一代。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