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童剪刀 —— 一把剪刀700锤
编者:《蕉城手感记忆》专栏是展示一些有着蕉城悠久文化历史背景的技术、技能。这些技能必须经过一定的深入研究学习才能掌握。每一门技艺都烙着蕉城人的印记。例如:打铁,麦芽糖,纸扎,剪刀,手杆秤,剪纸等等。蕉城手感技艺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蕉城人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我们将把蕉城手感技艺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通过《蕉城手感记忆》专栏展示给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蕉城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本期登载的是百年传承的霍童剪刀。
图/文 王志凌 林翠慧
清晨,当天边的朝霞在宁德市蕉城区霍童溪上洒下姹紫嫣红,老街的“仁记”剪刀铺已开始了一天的手艺活,生炉、炼坯、锻打、淬火……
“叮当叮当”这清脆的打铁声,已在霍童镇的曲仄老街里久久响彻了200多个年头。作为闽东传统名剪之一,200多年光阴里,霍童“仁记”剪刀有过辉煌,有过寂寥,但依然坚守着。伴随着霍童溪生态旅游经济的推进,她的传承发展梦又一次升腾……
在闽东,两把剪最出名,一把是柘荣剪刀,另一把便是霍童“仁记”剪刀。在霍童,至今还沿袭着购“仁记”剪刀作为嫁女陪嫁品的风俗,寓意婚后生活和美富足。民国中期,霍童剪刀迎来鼎盛时期,产品远销台湾及东南亚各地。仅清明古街上就有16家剪刀铺,从业工匠50多人,日产约150把,年产五六万把。此后因战事,海外出口受阻,销路大减,从业者纷纷改行。至1948年生产者只剩19人,年产剪刀不过2000把。
一把剪刀,700多次锤击
49岁的郑国辉和75岁的父亲郑如元,是目前还在坚守祖业的霍童“仁记”剪刀传人。父子俩分工协作,一天只做七八把剪刀。
郑国辉告诉记者,“仁记”剪刀是全手工打制,一把剪子从铁坯熔炼到成品上市,要经历30多道工序、下锤700多次。其特点是在刀口处钳以精钢,技术要点在于淬火准确,火候得拿捏得恰到好处,以达到刚柔并济。若久用变钝,一经重磨,锋利如新。一把剪刀,可用上二三十年。
手艺虽精,可如何传承,一直困扰着郑家父子。
霍童镇推进生态旅游经济发展的热潮,让他们又一次燃起了希望。
你下锤、我熔炼,父子俩分工协作,缺一不可。就在这清晨叮当作响的锤炼声里,霍童老街被唤醒
这座坐拥碧水的千年古镇,素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美誉,人文底蕴深厚、生态资源优越。近年来,当地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打造3A级国家旅游景点,着力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建设非遗线狮馆,力求将流动的非遗产文化与静态的古建筑相融合,打造宁德市乃至全省的休闲旅游集散中心。随着生态旅游效应的逐步显现,不少游客慕名而来。受益于此,当地土特产、民俗工艺品开发日渐升温。
配剪。长年手艺活,老人满手厚茧
“希望在霍童镇旅游文化的带动下,‘仁记’剪刀能扩大知名度,拓展市场,以此寻找转变契机。”郑国辉说。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点击排名
- (2016-09-09)蕉城第一波优秀教师来袭,谁是你心中的“最美
- (2016-06-17)身份证3522开头的宁德人,其实根本不用出国旅
- (2017-09-01)宁德报恩寺的前世今生,揭开一段波澜沉浮的真
- (2018-02-25)【扫黑除恶】举报有奖!蕉城公安面向社会收集
- (2018-01-08)厉害了!9家风景区获批“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水
- (2016-04-26)菜市场の旅行丨人生百味之“东湖市场”
- (2014-08-12)蕉城元宵节习俗走透透
- (2014-08-12)雪国蕉城 水墨江南
- (2014-08-12)纸扎传承技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