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叶之城”——这就是咱们的老家
文/黄雨晴 图/陈强
假如您来到蕉城,您也许会见到一个善解人意、乖巧可爱的小姑娘。她的长发,宛若秀美的南际山上如烟如雾、半撒山腰的瀑布;她的身姿,宛若轻轻流淌、婀娜风情的霍童溪;她的眼神,宛若“海上天湖”——洁净而明亮的三都澳……小姑娘也许是我,也许是她,也许是能歌善舞的畲家小凤凰,但不管是谁,都会热情好客地欢迎您,欢迎您到我的家。
蕉城——“蕉叶之城”,就是我的家。我的家山海兼备,风光旖旎,谁不称赞这儿是美丽的山海旅游之城?那“港阔水深、微波不掀、碧海万顷、良港如云”的三都澳,就如那海上明珠,伴着奇石遍布的斗姥景区、“仙人画”作的青山景区、奇峰峻伟的笔架山景区,还有号称“东方威尼斯”的海上渔城,既可观赏海上人工养殖景观,又能在微微荡漾的渔排上品茗把酒,品尝即捞即烹的海中奇珍,还可垂钓、赏鱼、娱乐休闲,奇趣天成,妙不可言。如果您领略够了海的波澜壮阔、峰的云横断壁、港口的惊涛拍岸、沙滩的细润迷人,您也可以沿着诗情画意的霍童溪一路采风,青山鸟鸣、幽谷河风、清水涟涟,在这全省唯一不受污染的母亲河畔呼吸负氧离子,慵懒、随意、休闲与恬静与您一路相伴。如果您享受完了风景,您还可以到上金贝等畲村畲寨体验民俗风情,啤酒与篝火、舞蹈与山歌、当然还有畲村的客家美食和热情的畲家汉子姑娘。据说建文帝在靖难之变后逃到这里再也不走了,在这美丽的小城落户安家,最后把墓安在了这风景宜人的风水宝地。
我就在这美丽的小城出生、成长、上学。虽然,蕉城的霓虹灯没有北上广那么亮丽,但是渔火点点,我们睡得更加香甜;虽然,蕉城没有现代化都市那么热闹喧嚣,但是人们更喜欢没有雾霾的文明。太繁华的都市容易让人脚步匆匆,但是快节奏的生活既带不来欢乐,也带不走压力。这儿的空气清新,风景独好,人们淳朴善良,生活悠闲浪漫。人们在相对慢节奏的生活中体会着经济的快速腾飞和城市的高速发展,苟日新,日日新,万象更新。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城市,青春焕发,充满期待。
家的感觉不仅是生活,更是割不断的归属感和掩不住的思念,还有传统的风俗。记得那年清明,父母带我去霍童乡参加黄氏宗亲扫墓活动。黄氏祠堂周围挤满了从世界各地回到霍童扫墓的黄氏宗亲族人数千人,原来这些人都是我们黄家老祖宗黄鞠(隋朝谏议大夫,水利专家)来到蕉城后开枝散叶出去的族人。虽然他们已经扎根各地,但是中国传统的道德和风俗让他们又回到这里,回到他们祖上的老家,祭奠先人。在扫墓活动致辞时,宗亲代表说:“我们都是一家人”。是啊,尽管万家灯火有不同的人生,但是一些情感和乡愁却能将彼此陌生的一些人,浓缩为另一个“家”。
从呀呀学语到现在我读初中,我的童年都在这儿度过。十多年来,苦过,累过,笑过,哭过,振奋过,沮丧过,挥汗过,偷懒过……对家的归属感也就这样慢慢产生。书房架子上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表演一等奖”的证书见证了我在蕉城“小百合”舞蹈房辛勤练功的过程;那本全国青少年才艺展演“人物素描”一等奖证书见证了我在蕉城“视点”画室认真学画的过程……还有家旁边的桂花树,阳台的那株老桑树,邻居的小狗“趴趴”、小猫“丽丽”,周围的朋友“毛毛”、“东东”……有多少动人懵懂的趣事,有多少神奇的梦想,不经意间温暖我的心房。塔山、南际山、镜台山、白鹤鼻山、江滨南北岸公园、上金贝、支提山、狮子峰……有多少美丽的风景常驻我的心间,给我快乐,让我茁壮成长。父母的倾情引导,老师的悉心教诲,同学的情投意合……有多少感动经常冲击着我的心灵,美丽我的人生。我想,以后我终究要长大,离开蕉城求学,甚至工作,但是这里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再也割舍不下,因为这儿是我的家,美丽的家。
离开蕉城的人们,如果外面风雨太大,不妨回到蕉城,因为这里也有你的家。外地来到蕉城的人们,欢迎你们在这里安家扎根,用你们的智慧和我们共创美好的家园!
·End·
责任编辑:FMT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5-12-30)如果有一天累了,就一起回咱宁德老家吧!
- (2015-05-14)对!我就是有恋乡癖,就想这样在宁德呆一辈子!
- (2015-07-09)宁德到底有什么好,为什么你就是想留下?
- (2016-02-04)快过年啦,宁德最热闹的几个地方就是这里了!
- (2016-05-20)谁说宁德是个小城市,我上去就是一巴掌
点击排名
- (2016-09-09)蕉城第一波优秀教师来袭,谁是你心中的“最美
- (2016-06-17)身份证3522开头的宁德人,其实根本不用出国旅
- (2017-09-01)宁德报恩寺的前世今生,揭开一段波澜沉浮的真
- (2018-02-25)【扫黑除恶】举报有奖!蕉城公安面向社会收集
- (2018-01-08)厉害了!9家风景区获批“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水
- (2016-04-26)菜市场の旅行丨人生百味之“东湖市场”
- (2014-08-12)蕉城元宵节习俗走透透
- (2014-08-12)雪国蕉城 水墨江南
- (2014-08-12)纸扎传承技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