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推荐-旧 > 正文

深巷飘香的宁德光饼

2014-08-12 21:42:00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编者:《蕉城手感记忆》专栏是展示一些有着蕉城悠久文化历史背景的技术、技能。这些技能必须经过一定的深入研究学习才能掌握。每一门技艺都烙着蕉城人的印记。例如:打铁,麦芽糖,纸扎,剪刀,手杆秤,剪纸等等。蕉城手感技艺是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蕉城人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

  我们将把蕉城手感技艺中的优秀部分和真谛通过《蕉城手感记忆》专栏展示给的广大民众,使他们对蕉城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淳厚的民俗民风怀有更深刻的眷恋、热爱和崇敬。本期登载的是深巷飘香的宁德光饼。

 

  在市区崇文路一间不起眼的小店铺里,飘出一阵醉人的光饼香味。循着香味,记者走进了这家光饼小店。  

 

光饼的面团要经过两次和面和发酵

 

 

火候、面饼酸碱中和度等各种条件适中,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含糊,才能做出好的光饼

 

  在作坊门前记者看到,门口的桌上摆着银元般大小的光饼。店里放着各种做光饼的工具,一家三口正忙碌地做着当天第二炉的光饼。老师傅在熟练地揉面、搓条,其儿子搓圆、羚坯,老师傅的妻子则在一旁将做好的饼坯摆好。

 

通过特制的饼锤将圆形的小面团搓成饼状

 

用饼锤在光饼中戳个小圆

 

  老师傅姓叶,做这行到他儿子这代已经第四代了,今年60多岁的叶师傅,20多岁便开始做光饼。“这个饼锤从我开始做光饼就跟着我,已经30多年了。”叶师傅指着桌上的饼锤说道。  

 

做好的饼坯

 

叶师傅在给饼坯抹上水,使光饼表面圆润

 

  光饼有着400多年的历史。现在,很多人为了省事,改用电烘箱烤制光饼。但叶师傅却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用高炉烤制光饼。

 

叶师傅和妻子配合默契,一个递胚,一个接胚往缸里贴伸手入缸,飞快准确地贴在缸壁之上

 

  当被问起如何才能做出好的光饼时,叶师傅用质朴的语言说道:“要火候、面饼酸碱中和度等各种条件适中,每一道工序都不能含糊,才能做出好的光饼。”叶师傅向记者介绍道,做光饼要经过两次和面和发酵,之后揉面、搓条、分割、搓圆、羚坯、贴炉、洒水、闷蒸、扇汽、焙烤等步骤。做好饼胚后,叶师傅将其放入炉中烘烤,由叶师傅和其妻子合作,一个递胚,一个接胚,伸手入缸,飞快准确地贴在缸壁之上,两人动作敏捷,配合默契,不到3分钟,近百个光饼便全部贴完。据叶师傅说,炉的温度高达到上百度,若是动作慢一点,只怕手臂要烫出泡来。

 

叶师傅将贴在炉壁上的光饼铲下

 

  “以前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要十几炉,现在三炉就够了。因为赚不了大钱,又很辛苦,尤其是天气热的时候非常累。这手艺传到我儿子这代,孙子也不愿意干这行,现在的孩子都不想学这个,城关只剩下我这一家做了。”谈起光饼这门老行当的传承,叶师傅无奈地对记者说道。

  冰心老人曾说:“据我所知,在我国最普遍的糕饼之中,与爱国思想事迹直接有关的,就是光饼和征东饼了。‘民怀’之‘切’,使得每个人每天在吃着光饼、征东饼的时候,都会想起爱国英雄戚继光的故事,这影响和效果是深远的。我希望这两种饼,能够在福建民间永远流传下去。”

 

光饼依旧只是现在买的人越来越少了

 

  这些老行当曾经辉煌过,曾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这些传统的老行当面临着即将淡出人们生活的“尴尬”。然而,老行当不仅仅只是一门手艺,其中还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几代人的坚持。让老行当的手艺传承下去,亦是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相关链接】光饼起源说:光饼与闽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光饼的历史,得从戚继光抗倭说起。据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抗倭英雄戚继光率军入闽追歼倭寇,连日阴雨,军中不能开伙,戚继光便下令烤制一种最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后来,这小饼流入民间,不但普遍食用,而且还成为祭祀神灵祖先必备的供品。后人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叫作“继光饼”,简称“光饼”。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