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书香宁德 > 探秘 > 正文

蔡威:暗战长征解密(二)

2013-12-23 15:04:00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配合中央红军“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人们所熟知的歌词,四渡赤水毛泽东本人称为平生的得意之笔。那么此战“奇”在什么地方?红军能迂回穿插,声东击西,突破10倍于己之敌的围追堵截,除了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和红军的英勇之外,还得益于什么呢?

中央档案馆唯一一份蔡威的档案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3万多人仍处在敌150个团30多万人的围追堵截之中。从1935年1月19日至5月9日,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1月19日至2月10日,红军最初的打算是从重庆上游北渡长江,但遭到川军顽强拦截后,证明原定计划不易实现,于是一渡赤水西进,在川、滇、黔边寻求机会。2月11日至3月1日,红军二渡赤水,出敌意料,杀了一个回马枪,取得了第二次攻占遵义的胜利,一方面鼓舞了红军指战员的士气,一方面使红军获得相对宽广的活动空间。之后,红军故意在川、滇、黔边徘徊,迷惑敌人。3月16日至17日在茅台附近向西第三次渡过赤水,使敌人的判断错误,吸引敌人向赤水两岸围拢。正当国民党各路“追剿”大军奔向川南时,毛泽东又率红军主力第四次渡过赤水河,秘密回师黔北,然后一举强渡乌江,把大部分敌人抛在乌江北岸。4月1日至5月9日,此间毛泽东继续以疑兵干扰敌人的视线,先在乌江上架设浮桥,摆出一副东返湘西会合二、六军团的架式,后在贵阳城下示威,诱使蒋介石将滇军东调。红军由黔西南兼程前进,进入云南后日行百里,如入无人之境,从容渡过金沙江,终于跳出了蒋介石精心设计的圈套。

从四渡赤水每个重要转折点来分析,其背后都有准确的情报支撑,从而演绎了这一世界经典战役。

       《红四方面军长征纪实》一书中提到:“当时红四方面军总部有一位电讯专家叫蔡威,居然破译了川军和国民党中央军的电报密码。从电讯侦知:中央红军已经剩下不到3万,而且陷入四面围剿之中,在黔、滇山区飘忽,方向不定。”红四方面军老战士、原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宋侃夫回忆说,为了给中央红军提供情报使之能清楚地了解周围的敌情,蔡威和他等人开始以贺国光行营电台为中心,加紧破译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密码。蒋军的密码十分难猜,开始只能猜出几个字,以后发展到能译出一部分字,经过逐步摸索规律,终于破译了蒋军的密码。并将掌握的中央红军周围敌军的部署、兵力、行动方向等重要情报源源不断地送到总指挥部,经分析整理后,由方面军领导人审阅,再用电报拍发给中央红军。由于中央红军的电台处在行军状态,方位不断变化,因此蔡威带领电台全体同志坚持全天守听,定时呼叫联络。只要中央红军一宿营,昼夜立即通报。

       张国焘在《我的回忆录》中对此是这样描写的:“我们事实上放松了对四川军阀作战。仅有的侦察电台,日夜不停地工作,只有小部分时间用在侦察四川敌情,多数时间用来侦察中央红军行进所在及其四周敌情。中央红军行进到广西、贵州边境地带时,我们即开始供给中央红军情报。这是一件相当繁重的工作,侦察电台每天都译出敌军大批密码电讯,再由参谋人员扼要作成通报,经我鉴定后拍发给中央红军,我们的电台须守候中央红军电台出现,有时从晚七时余守候到翌晨三点左右。有时我自己也守候在电台旁,解答对方的疑难。至少有两个月的时间,中央红军是完全依靠我们供给情报(特别是他们由遵义向云南方面方向行进时)。他们日夜在行进中,因而电台没有时间做侦察工作。每当他们宿营或休息的时候,立即与我们通报。根据我们所供给的情报,决定行动,发布命令,而我们这种行动,对于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极尽了耳目的作用。”时任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在其回忆录中也这样提到:“我军一边密切注视中央红军的动向,及时用电台向他们提供情报;一边调整兵力部署,积极进行强渡嘉陵江的准备。”

蔡威破译的电文

 

       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后的半年间,由于敌人的疯狂围追堵截,迫使中央红军天天行军作战,电台无法停下来与各地红军联络,更无暇侦听敌军的电台。此时,红四方面军以蔡威为主的二台负责截收敌台信号,并将其破译出来。红一方面军到宿营地,红四方面军马上把截获内容发给红一方面军。朱德总司令在一次与宋侃夫的谈话中说道:“我们离开中央苏区,进入湘、滇、黔、川地区以及四渡赤水时,对周围敌情搞不清楚,是你们四方面军电台的同志们,也包括你宋侃夫同志,经常在深夜,把破译敌人电报的情况,整理电告我们。”长征结束后,毛泽东在延安曾对宋侃夫讲:“你们红四方面军电台的同志辛苦了,有功劳呀!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在四渡赤水前后,是你们提供了情报,使我们比较顺利地克服了困难。”这些史实都充分映证了蔡威所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二台,在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时所作的重大贡献。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