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绿茶”讲古
支提禅茶茶艺表演
“中国绿茶数天山” 可见天山绿茶在中国茶界及蕉城人生活中应有的地位。
【吃茶有道】 在中国早期茶艺中,有把茶叶碾成碎末,罗细,然后冲水将茶末调成糊状喝下,因而叫做“吃茶”。但蕉城人将茶叶叫“茶米”将喝茶叫做“吃茶”另含有以茶当饭当酒之意。
蕉城自古城乡民众均有饮茶、品茶习惯,每当清晨、夜晚或工暇时间,人们多有冲茶品饮之习。农民、工人在田间或工场劳动、生产,均用陶瓷罐壶、锡茶壶或竹筒装茶水备用。过去,天山茶区贫苦人家常缺菜肴配饭,就以茶水当菜汤送饭,故称“吃茶”。 农人劳动累了,用陶壶煮开的绿茶泡青花碗中的蛋黄蛋青,解乏暖胃又补肾,俗称“茶叶蛋”雅号“鳯凰茶”。
亲朋好友来了,“过厝就是客,茶烟没分家。”宾客临门,必定是先茶后点心、饭,故有“茶哥米弟”之称。有客来家,家庭主妇手托茶盘奉上一杯香茗,以示对客人的尊重、亲和。对贵宾稀客登门,端一青花碗,茶水中加冰糖或白糖泡绿茶,清中带甜,以祝来客生活甜蜜,更表礼敬,叫“糖茶”;客人临走时还有送一包山茶做“手信”,俗称“面前”;逢年过节,“三茶六酒”祭祀:祭灶供“送神茶”、除夕春节供“茶米水”、正月初一清早供“年茶”,人人要喝“做年糖茶”,到别人家拜年要喝“冰糖茶”,山区还有用红枣、橘皮丝或其他调味品等冲茶待客。明、清时,提学道岁考,生儒进学,升迁等均要岁办“茶饼”。
明万历赐御茶碗
“中国绿茶数天山”
福建有很多茶,闽东有福鼎白茶与坦洋功夫红茶,为什么蕉城人偏偏选择了天山绿茶?
这就要讲古。
一抹天山绿,浸润了中国千年茶文化的雨露。
【缘起道茶】 天山绿茶缘起和道教、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机缘。从东汉开始到魏晋南北朝,先后有11位著名道士到过霍童,炼丹双修。道经认为,茶始于道门。众多大仙南下修炼于霍童洞天,也必然带来中原的茶文化。
那么,道士仙驾霍童洞天,修身养性解困愉悦之时,喝的是什么茶?有据可查的,与霍童山同属天山山麓的洋中镇——天山茶区,依山傍海,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和湿润,丘陵山地交错,土壤肥沃,最适合茶叶生长。所盛产的绿茶故称——天山绿茶。山野之云雾雨露与海洋性季风性气候的交融,云天雾海,令天山绿茶成为福建烘青绿茶中的极品,其品质特征为:色泽翠绿,汤色黄绿,叶底嫩绿,素以“三绿”著称。如今,千年野生母茶树依然分布在霍童流域与天山山麓。因此,天山绿茶从晋代开始便兴起,这或许和那时大仙道士纷纷南下,在霍童洞天练丹双修,煮茶论道,有直接的关联。陶弘景是南朝时期的著名道士。因为在江苏茅山练丹失败,便于公元510年,到霍童山练丹2年有余。陶弘景不仅是个高仙大德,而且是个知茶、识茶的医学家,在霍童山游仙期间,曾隐居洋中天山山麓中和坪“元禧观”修炼。修炼期间,他在《杂录》记载:服苦茶经身换骨。这是天山茶强身保健的最早记载。正所谓:茶道,茶道,有道才有茶。
白马山茶园
【盛唐禅茶】再之后,史称“茶兴于唐,盛于宋”。唐朝茶叶的兴盛,是在佛教特别是禅宗发展的基础上风盛起来的。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汉语“修心”或“静虑”的意思。闭目静思,极易睡着,所以坐禅唯许饮茶。由上可以清楚看出,正是因为北方禅教的“大兴”,促进了北方饮茶的普及;而北方饮茶的普及,又推动了南方茶叶生产,从而也推动了我国整个茶业的较大发展。唐朝武则天时,高丽僧人元表法师前往西域印度瞻礼迹取经而回,负《华严经》八十卷,寻访霍童,至支提山那罗岩,居那罗延窟石室中诵持《华严经》。佛教由此在霍童支提山兴起,成天冠菩萨道场。五代末,吴越王钱俶命了悟禅师入闽上支提山,了悟于山中建寺。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朝廷赐额“华严寺”,俗称“支提寺”。唐时,佛教传入闽东,带动了寺院经济的发展,也再一次带动了天山绿茶的兴盛。地处天冠菩萨道场圣地的支提寺,袈风僧影接踵之间,自然也茶风熏人,禅意撩人。天山绿茶到唐朝升为“腊面”贡茶,宋革新为团饼茶,盛至明代前已统称为“支提茶”这显然与支提寺僧人坐禅修行之后,盛行喝天山绿茶,带动天山绿茶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宁德支提寺
郑承东 文/谢书秋、柳明格 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点击排名
- (2014-01-24)霍童外表少林鹤桩拳
- (2013-12-30)蔡威:暗战长征解密(一)
- (2013-12-24)蔡威:暗战长征解密(三)
- (2013-12-23)蔡威:暗战长征解密(二)
- (2013-12-19)宁德“黑玉断续膏”的秘密
- (2015-05-27)水密隔舱福船:迈上“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征程
- (2014-08-12)漳湾镇疑发现600年前宁德贤人韩信同墓葬 蕉
- (2016-05-25)南际山中藏着一座300年的古刹,见证着宁德的
- (2016-05-19)闽东一奇男子:历官四省 所至有声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