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书香宁德 > 探秘 > 正文

畲族服饰:一针一线显灵秀 一款一式展风情

2014-08-12 21:00:44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闽东是全国著名的畲族人口聚居地,现有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数的四分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勤劳、果敢、智慧的畲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畲家服饰,是其中一道极富有民族特色的亮丽风景,一针一线显灵秀,一式一款展风情。今年5月,在第七届海峡艺博会暨2012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评选活动中,畲族服饰《凤兮·梧桐树》还夺得“百花奖”金奖。

 

 

畲家服饰种类繁多。以男女上衣为例,男上衣就有“面前扣”、“烟铜衫”两大类,而“烟铜衫”中又有“长摆衫”、“双甲”、“棉袍”等三类;女上衣则分为“里的衫”、“三步针衫”、“副牙衫”、“靠子衫”等几类。女上衣领里、手腕绣花,还要在衣服的右边腰间结带处钉上一块三角红布、在肩膀内层钉一块四方角红布。两块红布看似平常,其间却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在高辛帝治理天下时,番邦大乱,畲族祖先平番有功。回朝后,高辛帝便招他做驸马,将三公主许配于他。畲族先祖为子孙后代发族,不想久留京城。高辛帝留他不住,就封他去广东凤凰山,并派兵马一路护送。三公主是高辛帝最疼爱的女儿,临别时,高辛帝拿出御印,将自己的衣服与公主的衣服对在一起,盖上一个印,这样印的一半留在女儿衣服上,另外一半留在皇帝自己的衣服上。高辛帝还不放心,又在女儿上衣的肩膀内再印上一个大印,作为以后自己家人的印记。就这样,畲家妇人的衣服内便留下了“两个皇帝印”的美丽传说,流传至今。

 

 

妇女的“凤凰装”是最有特色的畲族服饰。相传三公主从小就把女儿打扮成凤凰的模样。当女儿长大出嫁时,美丽的凤凰从广东凤凰山衔来五彩斑斓的凤凰装,从此畲族女子就根据凤凰鸟的模样来打扮。未婚女子是小凤凰的打扮,头发梳成独辫,用红头绳缠成一圈,盘在头上;衣领衣袖边的剌绣较窄,腰带向后扎,带上绣有花纹,带尾有丝絮,象征美丽的凤凰。成年结婚的女子,红头绳扎的头髻升高,象征凤冠;衣领衣边衣袖绣着很宽的彩色花边,多是大红、桃红夹着黄色的花纹,象征凤凰的颈、腰和翅膀;向后飘的腰带增宽,绣的花纹也增多,有的还扎上闪光的金边的珍珠般的丝絮,象征凤尾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老年妇女头髻低矮,衣服和腰带的花纹稀少。

 

 

如今,穿畲装、围畲裙的畲家人越来越少,但在闽东一些畲家裁缝仍在坚守着。福安康厝乡凤洋畲村72岁的钟章生老人便是其中一位。

20岁时从叔辈承传制衣技艺后,小至烟袋,大至纹帐,各类畲家服饰、挂件制作,钟章生无所不能。老人说,在裁缝手艺吃香的年头里,他几乎一整年都在外揽活献艺,周宁、蕉城、霞浦各地畲家群众争着请他上门做衣裳。缝制姑娘嫁衣、新郎服及老人寿衣时尤为讲究。每逢此时,先由订制衣服的畲家群众选好黄道吉日,而后向裁缝师傅发来邀请的大红贴。师傅如期赴约,裁布开剪时,好客的东家还会送上一个红包,以讨个好彩头。

 

 

走南闯北、缝缝补补,红火光景里,钟章生一年缝制的畲家服饰可达上百套,成为了当地远近闻名的畲家裁缝。而今随着畲汉文化共融,畲族服饰已少人问津。握惯了剪刀、做惯了穿针引线细活的他,只好扛起锄头种地谋生。偶尔农闲时分,他还会重操旧艺,为即将出嫁畲家女赶制几套服饰,或为对畲家服饰情有独衷的老乡亲缝上几件衣裳留个念想。

“现在一年下来,才做十七八件,大不如从前了。”咀嚼着的光阴变幻,钟章生老人感慨良多。此前他还曾收过五六个徒弟,可随着畲衣市场的萎缩,他们早早改了行。老人也就成了村中乃至整个福安西部畲区还在坚守的唯一畲衣制作艺人。

闽东日报 王志凌 文/图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