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书香宁德 > 探秘 > 正文

明代刑部尚书林聪与五彩圣旨

2014-08-12 21:35:05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日前,在林聪研究会暨尚书故里文化建设研讨会上,由林氏后人保留的一道明代圣旨。

  在七都镇林氏后人的手中,至今完好地保留着一道距今500多年的明代五彩圣旨。相传,林氏后人曾经保存过27道的明朝皇帝圣旨,惟独这道五彩圣旨逃过兵燹厄运,而这道圣旨又与林氏先人明朝刑部尚书---林聪有着莫大的渊源。 本期《史海钩沉》就让我们去解读这道圣旨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五彩圣旨实属珍品

 

  据当地的民俗学者林挺孝介绍,圣旨是对皇帝授官或赐爵诏令的一种俗称。这种诏令有两种:诰命和敕命。一至五品官员皇家授以诰命,六至九品授以敕命。诰命和敕命所记载的,多为官员的官品职衔、任官事迹等内容。除了封授官员本人以外,还对其上代和妻室予以推恩封赠,故世有“诰命夫人”之说。而且还可延及官员的子孙后人,有的甚至可以袭封数代,即“世袭罔替”。通过圣旨上的文字表述,这道圣旨正是明成化六年(1470),即位不久的宪宗皇帝对林聪先父林观(号梅所)及已故生、嫡母推恩封赠的“诰命”。那年,林聪擢升为右都御史(正二品)正好满三载。

 

 

  圣旨为卷轴式,土下宽33厘米,左右长370厘米,铃印有“制诰之宝”和“合同”的半方“广运之宝”御玺,轴头材质为名贵黄杨木。整轴圣旨盖以岁月而完美无缺,共墨迹绵透,铃印明艳,古雅肖淳,叫人惊为诧见:

  其一,用料考究,色彩绚烂。明制规定,依照官员级别的不同,皇帝所颁发的圣旨在形制上有着严格的区别。明朝的诰封颁给五品以下的官员,颜色均为单色织锦,颁给五品以上官员的颜色丰富,有三色、五色、七色之分。即所谓“多彩圣旨”。该帧圣旨有红、青、赫石、浅黄、明黄五色。而织锦地纹为卷云五爪龙,全帧图案工巧绝伦,色泽淡雅有致。其卷右首织有荫纹双龙围护“奉天诰命”四字篆书,祥龙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左侧尾部隐约有“宣德二年 月 日造”七字小篆体,这当是织锦的织造时间,以此推算,这匹织绵自织造迄今已有650多年历史。

 

 

  其二,行文洗练,书法醇美。在明代,有一种流行于朝廷文案的官楷,被称为“台阁体”。该圣旨每字写的循规蹈距,丰润甜美,广雅洁净,婉丽多姿,深得“二沈” (明沈度与其弟沈粲)遗意而酷似姜立纲(明中叶书家,1457年官中书舍人),即为极工整的官楷中字。基于它的中和、平正、整齐、大方,而成为朝廷官府公文书法的规范。因而这些圣旨在颇富史料价值的同时,仍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至今我们仍可见这道圣旨其字墨华滋润,笔划犹如刀裁下般,虽历经500多载光阴却风华不减。

  其三,皇牍行款,明清有别。明清两代诰封(或敕封)的宽度是统一的,均为33厘米,其长度不等也是一样的,诏书的内容决定了“圣旨”长度不一,短者一米不足佘,长者五米有余。但在行款格式上,却明清有别。明诰封或敕封行款格式一律自右而左,铃印于后;而清朝是满人入主中原,故在圣旨的织锦上多用满汉两种文字墨书,其左侧自左向右书写满文,右侧自右向左书写汉文,称之为“满汉合璧”,中间铃 “制诰之宝”或“敕命之宝”。而此帧圣旨是典型的抬头自右向左书写式。据说,我国目前所能见到的诰封、敕封大多为清朝中晚期所遗留,清初的已不多见,林聪后人能保留下这一长达3.70米的明代成化六年的诰封实属少见。

 

 

一代谏臣可比海瑞

 

  这道五彩圣旨可见宪宗皇帝对林聪的赏识,以此恩泽其的父母。据说,林聪生前,皇帝共赐圣旨27道,这些圣旨多源于他的上疏。林聪如今尚存人世的上疏,归为《奏议》八卷,共60条。“免银矿税、提出‘秋后决’刑法改革最能体现林聪的民本思想。”

  林聪一生主掌刑狱达四十年之久,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他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法制观点。在中国法制史上,林聪首创了“秋后决”朝审制刑法改革。

  天顺二年(1458年),朝廷镇压叛乱,将士随意杀生,为了邀功,有的将士甚至割下乞丐的头要求奖赏,以至于民众连出门都提心吊胆。而当时“斩立决”的死刑制度也导致部分冤案的发生。时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林聪向皇帝递交《乞缓重狱疏》。提出“秋后决”的观点,建议对死刑犯春判冬决,便于死刑复核,从而减少错杀。英宗采纳了他的建言,天顺三年就下诏曰:每岁霜降后,“三法司”会同廷臣审录重囚,谓之朝审,遂为永制。成化十三年(1477年),林聪官拜刑部尚书,加封太子少保,对朝审制,他更是严格执行,对死刑案件都亲自审核,在他担任刑部尚书的数年里,死刑案经他手复核平反或减刑的就多达600人,可见朝审制对司法公正的影响。朝审制历明清两朝计450年,在中国法制思想史上是促进法制文明的一个重要篇章。

 

 

  “林聪可与海瑞并论。”作为林氏的后代和姓氏研究专家,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林斌兴这样评价林聪。

  在林聪众多的资料中,有一份不为人关注的“弹劾名单”。上面记录了被林聪弹劾的26名宦官、锦衣卫及二品以上大臣。在林聪担任过的官职中,他曾任刑科给事中多年,此官虽小,但责任重大,其中的一项主要职责就是举报官员的不正之风和各种犯罪活动,被弹劾者轻则降职罢官,重则坐牢杀头。所以被弹劾的人总是对弹劾人恨之入骨,想方设法进行报复。许多担任此类职务的官员名哲保身,只检举一些不痛不痒之事以应付了事。

  宦官金英的家人犯法,都御史陈镒、王文治了犯法家人的罪,但没有惩治金英,林聪就带领同僚弹劾陈镒、王文,说他们害怕金英的权势,放过坏人,此事还涉及到御史宋(王栗)、谢琚,以至于他们都被关进了监狱,但不久又都官复原职。林聪又上书说宋(王栗)、谢琚不宜担任御史,两人因此被调出京城。 宦官单增是京军三大营提督内臣,深得皇帝的宠信,朝廷官员稍有顶撞就被他侮辱。他的家奴杀人,抢夺财物,私吞税收。林聪就上书揭发他的罪行,让单增进了牢狱。在这个尘封的弹劾名单中,除了金英、单增等人,还有皇亲国戚,如驸马都尉石(王景)等人。

 

圣旨几毁兵火之灾

 

  林聪的许多文物都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惟圣旨一道,流传至今。此帧圣旨得以逃过五百多年间的许多兵燹厄运,殊为不易。有关专家认为,作为软片文物,它是古代皇牍文化的原件实物,且品款之好,世所少见,颇富档案价值和较大的艺术欣赏价值。目前该道圣旨为七都“林聪研究会”什袭庋藏,林氏后人把她视为“家宝”,珍若拱璧。

  这一圣旨,是林聪后人的传家之宝,代表着其家族昔日的辉煌与荣耀。七都《林氏族谱》 (民国修本)载: “……庄敏公诰命并勒谕二十有七遣,自倭寇蹂躏七八年,颠沛流离之际,一身之外,皆无长物,谁能遣恤及此。其曾孙庠生邦序者,舍赀而不顾,独能佩负珍藏,使龙章凤诰至今耀日月而照乾坤。噫,若邦序者可谓知所重矣。”由此可见,明中叶七都前林家族官宦辈出,置身通显,朝廷对林家折恩之多。但软片文物很少能躲过兵火之灾的,这道圣旨是唯一逃过宁德“嘉靖倭乱”的遗物之一。据林挺孝介绍,在文革期间,林氏宗祠等许多文物被当成“四旧”毁于一旦,硕果仅存的这道圣旨也危在旦夕,幸有族人林绍加、林辉绍等珍藏什袭,得以幸免一炬。改革开放之后,才完好捧交七都林聪文物保护小组庋藏。所以现在才有幸鉴赏到这一皇牍文化的实物,应当感谢一代接一代保护圣旨的 “无名英雄”。

 

 

  背景资料:林聪,字季聪,号见庵,宁德七都人。1415年出生于教谕之家。明正统四年(1439年)中进士,授官刑科给事中。林聪秉性刚直,铁骨铮铮,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历经明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等六世皇帝七个年号。曾任资德大夫、正治上卿、太子少保、荣禄大夫、刑部尚书等职。卒于68岁,谥号庄敏林公,御葬于宁德八都铜镜山。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