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蓝海峡隔不断我们的妈祖信仰
作为进香团年龄最大的香客,78岁的陈阿姨笑着对笔者说:“妈祖娘娘时刻保佑着我们,如果身体好的话,明年我要去妈祖主庙进香,和海峡两岸的信徒一起祭拜妈祖。”
热心的香客告诉笔者,祭拜仪式结束后,在宁德天后宫还将举行闽剧、莆仙戏等表演。笔者在天后宫广场看到,一群将参与表演活动的人员,正密锣紧鼓地进行排练,准备以良好的风貌和熟练的动作向市民呈现出一台精彩的传统文化表演。
据蕉城区博物馆馆长黄光春介绍,为准备好本次妈祖诞辰仪式上的表演,这些群众演员每天都会抽空安排时间到天后宫集中排练,他们都是天后宫附近的居民。
天后宫外景
据了解,妈祖信仰自明清时期被福建移民传入台湾,如今已成为维系两岸血肉亲情的纽带和增进两岸民众情感的桥梁。目前,台湾共有3900余座妈祖宫庙,超过80%的民众信仰妈祖。作为妈祖信俗的重要发祥地和传播地,宁德天后宫是台湾各主要妈祖宫庙的分灵祖庙,在两岸妈祖信众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都有数万信众前来参拜。
当笔者来到这个隐藏在闹市的天后宫时,古色古香的浮雕、美轮美奂的壁画,还有大堂上目光祥和的妈祖像,竟让人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黄光春说,宁德天后宫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始建,咸丰元年重建大殿,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坐东北向西南,中轴线上依次为门楼、戏台、拜亭、正殿、后殿、偏殿。
因早年天后宫曾被辟为粮食仓库,许多地方被改建,文革期间,门楼、戏台、拜亭等被拆毁,只剩余正殿、后殿、偏殿。正殿保存较为完整,面阔3间、20.45米;进深6柱、19.37米;高11.5米,带前廊及左右廊,抬梁穿斗式砖木结构,硬山顶,封火墙。
天后宫一角
殿内有咸丰元年玄武岩镂空石龙柱四根,刻工精细,形态生动,一龙柱上刻楷书:“咸丰元年春正月吉旦”。另有花岗岩浮雕凤柱两根,为省内所罕见,极富特色。
宫左后侧10米处有“碧泉井”一口,乾隆59年建,光绪元年修,为蕉城区现存四大古井之一;井壁由乱毛石垒砌,直径150厘米;井栏由长方形石板砌筑,170厘米*170厘米;井深460厘米,目前仍在使用。
1937年8月,中共闽东特委与国民党军政当局在天后宫举行谈判,最后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的协议,这里又成了国共谈判的革命旧址。所以,天后宫既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又具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促进闽台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1980年11月,原宁德县(现蕉城区)人民政府公布天后宫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2月,宁德县(现蕉城区)人民政府将天后宫辟为博物馆。1989年2月,宁德市(现蕉城区)编制委员会同意成立“宁德市(现蕉城区)博物馆”。
此后,博物馆对天后宫的正殿部分进行了修缮,于1999年5月开始不定期对外开放。2004年3月,为了充分利用文物、保护文物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对台文化交流,蕉城区文化体育局成立了“宁德妈祖文化研究会”的民间社团组织,负责对天后宫进行开发、管理和保护,并开始对外陆续开放,近年来,来此参拜的台商络绎不绝。
同时,通过蕉城区政府的引导,天后宫还吸引了大量民间资本,对内部建筑进行了全面的修缮,现修缮工作仍在继续。2009年,又完成对天后宫偏殿的修复工作,并作为博物馆的展厅,正式对外免费开放。2009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天后宫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天后宫(博物馆)已成为蕉城区对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蕉城在线 吴嘉坤
专家点评
蕉城区博物馆馆长黄光春:宁德天后宫证明两岸拥有共同信仰,各项资料都能体现出两岸不可分离。妈祖在时刻保佑着我们两岸人民。山水本相依,两岸骨肉亲,历史需要两岸同胞世代铭记。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点击排名
- (2014-01-24)霍童外表少林鹤桩拳
- (2013-12-30)蔡威:暗战长征解密(一)
- (2013-12-24)蔡威:暗战长征解密(三)
- (2013-12-23)蔡威:暗战长征解密(二)
- (2013-12-19)宁德“黑玉断续膏”的秘密
- (2015-05-27)水密隔舱福船:迈上“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征程
- (2014-08-12)漳湾镇疑发现600年前宁德贤人韩信同墓葬 蕉
- (2016-05-25)南际山中藏着一座300年的古刹,见证着宁德的
- (2016-05-19)闽东一奇男子:历官四省 所至有声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