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笔记:太姥三人行
太姥山
有人说,历史是一条大河,它荡涤了因,留下了果,更留下了让人迷醉的想象。诚然,读地方志,当获悉太姥山“鸿雪洞”和“云标”两块摩崖石刻为明末东林党人熊明遇所题刻,我的确陷入一种“迷醉的想象”。我更相信历史的真相永远比我们的想象来得丰富而精彩,谁会想到,在闽东滨海一隅太姥山的两块石刻,能与明朝末年的那些事儿有所关联。
熊明遇(1580~1650年),字良孺,号坛石,豫章(今江西进贤)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翌年秋,授浙江长兴知县,与东林人士顾宪成、高攀龙、丁元荐来往。四十三年(1615年)底,补兵科给事中,时值浙党、楚党与齐党和东林党争。四十四年,礼科给事中齐党亓诗教等以他与东林党通,上书弹劾他,迁福建兵备佥事,治兵福宁道。于是才得以与太姥山结缘。
熊因接近东林党人,与魏忠贤不合,故屡遭贬谪甚至流放,仕途颇多周折。但总的趋向还是逐步上升,后来身居高位。魏忠贤的《东林点将录》曰:“镇守南京正将一员:地然星混世魔王操江右佥都御史熊明遇。”可见熊还是东林党的重要成员。
“鸿雪洞”摩崖石刻
万历四十四年迁福建,他并未马上上任,托病归乡两年。直到四十七年暮春,从南昌赴福宁,六月才正式到任。据相关记载,熊明遇于万历四十八年三月初登太姥山。当时,熊氏老家的“鸿雪馆”落成不久,熊明遇起名“鸿雪馆”,以汉代出使匈奴的苏武,却被放逐到北海冰天雪地牧羊,盼望飞鸿传递讯息,早日回朝廷,或是宋代苏轼之诗句“飞鸿踏雪泥”,来表明他被外放偏远之地,期盼早日归朝的心情。
他这一次在太姥山留下了“鸿雪洞”摩崖石刻。他来到“尧封太姥之墓”,见“墓侧一洞可见五丈旗,灵泉漱之,俗呼为龙井”,得知岩洞没有名称,当时他才命名“鸿雪馆”不久,对“鸿雪”这个名称印象深刻,于是题书“鸿雪洞”三个大字,并直书“福宁治兵使者熊明遇书”十个小字,镌刻于大岩壁正中。
熊明遇初上太姥山,内心震撼不小,完全为太姥山的瑰丽奇谲所折服,当月十五日,他即完成《登太姥山记》一文,收入当年出版的《绿雪楼集》,该文洋洋洒洒2200多字,以“余为之低徊不能去”来表达对太姥山的喜爱,他说:
云夫山之以洞石为奇固也,然枵入者不必具峰峦,具峰峦不必千仞上干,千仞上干不必执曲攒属,执曲攒属不必天海洪洞,此山兼之。余之意申矣!
他把太姥山比喻为“闺阁名姝”:“靓妆刻饬,尝隔帘幕而闻环佩。”所以,他在文章末尾赞叹:“余可谓天游矣!”把自己这次的太姥山之游说成“天游”,可见对太姥风光的评价之高。
“云标”摩崖石刻
如此喜爱,于是,他在五月又上了一趟太姥山,这一次他又为太姥山留下了“云标”摩崖石刻。
“云标”摩崖石刻所在的岩石,明末清初称为雷轰石,又称云标石。它是一块矗立巨石,下端有块大缺口。在它对面200米的岩峰顶上有块颜色相同,形状看似与其缺口部分吻合的石块,被称为飞来石。在云标石缺口处,镌有“云标”二字摩崖石刻。王孙恭《太姥山续志》中有崔世召小传,记载崔世召“尝同谢在杭游太姥,镌云标二大字于雷轰石之上”。因为有了这个记载,后代就一直错误地认为“云标”摩崖石刻为崔世召和谢肇浙题书,民国卓剑舟在《太姥山全志》卷之四《金石》中沿用王孙恭《太姥山续志》的说法:“‘云标’二字摩崖,在雷轰石上,明宁德崔徵仲同谢在杭游山,镌此二大字于其上。”只说“镌”,而并未说“题”,但到了现代,周绶先生在《太姥山摩崖石刻、碑记及楹联》一文就直接说成“云标,明崔徵仲、谢在杭题”了。
这块摩崖石刻离步道有段距离,而且位置高而险,人们只能站在隔开一段距离的远处遥望此一石刻,远超过一般人的视力范围,所以不易看到,其实“云标”二竖排大字左右还各有一行小字,就更加难以被人注意。2012年5月12日,笔者陪同台湾清华大学徐光台教授上太姥山,在徐教授的指引下,笔者用数码相机的长镜头拍下整个摩崖石刻,放大后才得以看清这两行小字,右边一行是“明万历庚申五月”,左边则是“豫章坛石熊明遇题”。这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题名者就是当年派往福宁的治兵使者熊明遇,时间在万历四十八年五月。这个发现解开了从明万历末年至今390余年来的一个谜。前些日子,对闽东地方文史颇有研究的宁川学人陈仕玲君告诉笔者:“这方石刻是熊氏题写,崔、谢二人出资镌刻。因为熊为二人长辈,私交甚笃,熊曾为崔《问月楼集》作序。崔、谢同龄,且生辰仅差一日,正是这么一层关系,后人才会产生崔、谢同书的错误。”我完全赞同这个观点。
站在回音廊,向着对面的九鲤朝天峰,急促一呼,可听到三次回音,所以叫三声应,也叫回音谷。
由此我们可以完全确定,熊明遇曾于万历四十八年三月与五月两度登太姥山,分别题刻“鸿雪洞”与“云标”两块摩崖石刻。虽然它们不是直接出自熊明遇的书法真迹,却是经他笔墨遗迹,镌刻后留下的产品。徐光台教授在文章中说:“相对于他在武夷山留下一千八百字左右的摩崖石刻,太姥山有幸留存两块简明清晰的石刻。上述发现为福鼎的文史古迹与方志增添新资料。”
文人的流放和贬谪,却往往成为山川的幸运。我想到那一年去湖南郴州,看到苏仙岭白鹿洞大石壁上的“三绝碑”,心想如果没有秦少游当年的流放,就没有这样美轮美奂的艺术珍品。熊明遇当年外放福宁,太姥山倒成了受益者。
熊明遇万历四十八年五月的那次登山,其实是与方孔炤、方以智父子同行。
方以智(1611—1671年),安徽桐城人,明代著名哲学家、科学家。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弘光时为马士英、阮大铖中伤,逃往广东以卖药自给。永历时任左中允,遭诬劾。清兵入粤后,在梧州出家,法名弘智,在发愤著述的同时,秘密组织反清复明活动,清康熙十年(年)三月,因“粤难”被捕,十月,于押解途中自沉于江西万安惶恐滩头殉国。学术上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一生著述400余万言,多有散佚,存世作品数十种,内容广博,文、史、哲、地、医药、物理,无所不包。方以智有家学渊源,父亲方孔炤(1590—1655年),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易学家,官至右佥都御使,巡抚湖广。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底,由四川嘉定知州转调福建福宁知州,当时熊明遇遭弹劾外调,于该年夏天刚刚到任福宁兵备佥事,负责福宁卫。由是两人分任福宁州军政首长,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方以智
方孔炤履任福宁知州期间,带着他的幼年孩子方以智。根据有关史料,这个聪明的孩子跟随父亲在福宁生活的那段时间,经常得以聆听父亲与熊明遇探讨一些学术问题,还能直接请益一些西学问题,获得了科学知识的启蒙,为以后成长为一位中国古代出色的科学家奠定良好的基础。
徐光台教授对此做过专门研究,其学术论文《熊明遇与幼年方以智——从〈则草〉相关文献谈起》刊发于台湾《汉学研究》28卷第3期(2010年8月),论文在《前言》中说:“在中国思想史与科学史上,明清之际的方以智有其特殊地位。时值耶稣会士来华传教,在西方自然知识的冲击下,熊明遇《格致草》和方以智《物理小识》为两本引人注意的物理作品。过去注意方以智《物理小识》多所引用《格致草》,与他九岁在福宁向熊明遇请教西学,显示熊明遇与幼年方以智曾有段教导西学的经历,值得探究。”
此中提到两部书:《格致草》和《物理小识》。《格致草》初名《则草》,后来改名《格致草》,其书名显然来自于宋明理学的“格物致知”,熊明遇根据西洋科学原理,辨析了自然界变化与历史上所载的灾异及风、云、雷、雨诸气象现象之间的关系,在当时是一本颇有影响的天文学、气象学通俗读物。徐文“从《则草》相关文献谈起”,其“相关文献”首先是方以智的《膝寓信笔》。崇祯七年(1634年)安徽桐城民变,方孔炤留守,方以智随家人避居南京。后来他将流寓南京期间的文章辑成《膝寓信笔》。其中一段记载他读李子藻编的《天学初函》中的西学时,提到他幼时随父亲在福宁见熊明遇的往事:“……《天学初函》,余读之,多所不解。幼随家君长溪(长溪为福宁旧称),见熊公《则草》谈此事。”《则草》于万历末年熊明遇在福宁州任职时收入《绿雪楼集》刊刻出版,当为幼年方以智的科学启蒙读物。
《物理小识》刊刻于康熙三年(1664年),是方以智所著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所谓“物理”,概指世界上一切事物之理,与我们今天所说物理学之“物理”涵义不同,这是一部全面记述万事万物道理的著作。从内容来看,它广泛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医药、农学、工艺、哲学、艺术等诸多方面。此书有两段关于方氏父子与熊明遇在长溪接触的记载。一段是方以智在长溪持续地向熊明遇学习一些他日后承认喜欢熊明遇“精论”的说明:“万历己未,余在长溪,亲炙坛石先生(熊明遇号坛石),喜其精论。”
第二段关于太姥山花岗岩峰林洞群的空谷回音。福宁州治在今霞浦县城关,地处太姥山脚下,方氏父子与熊明遇不止一次游览太姥山,某次同游太姥山,又到了一处传声谷,“僧隔岭呼佛号,而应之声自仙岩中出,反洪于呼之声。”熊明遇《登太姥山记》方孔炤不解为何如此,且一呼会引起七声回应,向熊明遇请教。方以智《物理小识》卷一《声异》记曰:
太姥有空谷传声处,每呼一名,凡七声和之,老父以问坛石熊公。公曰:“峡石七曲也。人在雪洞,其声即有余响。若作夹墙,连开小牖,则一声亦有数声之应。层楼槛内门窗纸上,大小破隙,则风来做丝竹之音。若高山日暮,闻城市之喧声,以日气敛,而人静听也。”
此记载堪为太姥山文化和科学史料中的“空谷足音”,不可多得,为后人考察太姥山的地质和地形留下宝贵的文字资料,上世纪末中央电视台还曾据此记载欲来太姥山拍摄关于声音传播的科教片。
如今太姥山上被发现能够回声的景点有两处,一为天门寺往摩霄峰途中靠近摩霄峰处,为“七声应”。《物理小识》说明此处“每呼一名,凡七声和之”,当是该“七声应”景点。还有一个景点叫做“回音廊”,地处紫烟岭,游人对着对面的九鲤朝天石放声一呼,可听到脚下幽谷传来三声应答,所以也叫“三声应”。明人林道传以这样的诗句描写三声应:“我来千仞岩,上下何人屋?长啸天地宽,连声应空谷。青天不可问,丹石何能言?下有万穹洞,玲珑声相吞。”
天地是如此的宽广多情,山谷又是如此的幽深神秘,一声长啸会让你顿生豪情,一句心语又让多情的幽谷收藏或者传递。太姥既是忠实的听众,又是难得的知音,她用声音记录了明代末年一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方孔炤和熊明遇流连的脚步,同时也激发了方以智这位十七世纪中国杰出科学家在幼年时对科学探索浓厚的兴趣。
灵山秀水总能给人以灵感,艺术的灵感和科学的灵感。
蕉城在线(白荣敏)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点击排名
- (2014-01-24)霍童外表少林鹤桩拳
- (2013-12-30)蔡威:暗战长征解密(一)
- (2013-12-24)蔡威:暗战长征解密(三)
- (2013-12-23)蔡威:暗战长征解密(二)
- (2013-12-19)宁德“黑玉断续膏”的秘密
- (2015-05-27)水密隔舱福船:迈上“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征程
- (2014-08-12)漳湾镇疑发现600年前宁德贤人韩信同墓葬 蕉
- (2016-05-25)南际山中藏着一座300年的古刹,见证着宁德的
- (2016-05-19)闽东一奇男子:历官四省 所至有声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