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光掠影话草堂
遥望郁郁葱葱的灵山主峰,有着千年历史的草堂书院就消声隐迹在这千峘积翠间。
草堂即草堂书院,系闽东境内最早的书院之一,传为唐金州刺史林嵩读书处,现已成为一处文化古迹。草堂是开创福鼎千百年文化史的灵魂,她承载着素有“海滨邹鲁”(清·李拔语)之美誉――福鼎深厚的文化积淀,她是福鼎人文发展里程的一座“丰碑”。如今福鼎县治已走过了270年的风风雨雨,而鼎邑先民人文教育史却已在千年前或更早些时候就开始了,而有着标志性的人文事件却就是草堂书院的诞生。传承千年草堂学风,凭吊千年文化殿堂,成了一代又一代鼎邑学子心中挥之不去的意念。
一
端午节前的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与几位文博爱好者相约前往灵山草堂书院去探幽。草堂书院,确切地点至今未定论,传统的说法是位于太姥山前屯头村礼墺的灵山。灵山周围是三座小山连绵偎依着,东、南两面是容纳百川的大海,西面是隔海湾与太姥山岳遥遥相望,北面是晨钟阵阵的安福禅寺。山谷间有潺潺贯道小溪流过,溪流源源不断地汇向江海。暮鼓晨钟,山海映趁,碧水环山,层峦叠翠,果然是个读书求道的好地方。
草堂书院为何取名“草堂”呢?我想可能是缘于唐代一位地方名士林嵩在此结庐读书。林嵩未出名前一介书生,进京赶考路过此地(古驿道口),觉得此地系读书的理想之地,可能就临时筑茅草堂之类的屋舍,避开喧嚣闹市在此静心苦读,终成一代名士,官至金州刺史。科举制度兴起之初,闽地鲜有中进士,林嵩在此读书成名确属凤毛麟角,于是草堂之所也随之声名远播,代代相传从“茅草堂”而称“草堂书舍”进而称“草堂书院”。至今草堂山上还保留一个名曰“书堂弯”(在灵山附属山上)的地方。明弘治版《八闽通志》载:草堂书舍,在州东十一都,唐林嵩读书之所也。唐咸通初,金州刺史林嵩曾在此读书,于草堂自题楹联:“士君子不袭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大丈夫岂寄篱下,还将台阁占山巅”。这句“还将台阁占山巅”,让我们确信草堂书院地处山之顶无疑了,然而灵山山系范围有四个顶,到底是哪个山顶呢?我们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没能说明草堂的确切位置,也没有说明书院兴废何时?我们探访的疑云似乎更浓了,我们寻根究底的心似乎更切了。
正前靠右小山之巅侧坡处即为新发现的“书堂湾”所在地,极有可能就是千年前林嵩读书处。
正午时分,我们终于登上灵山主峰之巅,映入眼帘是三进式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古建筑遗址,周围有十来处类似的小院墙址,遗址规模宏大,如果这里就是书院之所处,那毫无疑问这是中国规模最大的书院了。我想这应该不是草堂书院的旧址,从现有的文史资料中找不到有关建设草堂书院的任何记载,再说唐时这里地处穷乡僻壤,文化很落后,这里也没有那么多的读书人,更不可能建这么宏伟的书院。此外,还传说灵山之巅在宋代有草寇屯兵,且民间流传有种种草寇活动的故事,这个遗址是古时候的山寨遗址吗?我们小小奕奕地拔开杂草在古遗址间穿行,古战场壕沟、隘口等战备设施俱备依稀可见;而且不远处隐迹茂林腹地处还有一个近三万平米的练兵场,种种迹象表明,这就是古寨的遗址。那千年草堂又在哪里呢?在这茫茫山野之中,我们到哪里去寻找呢?
二
我们在灵山脚下佳湾古村,古村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古韵犹存,人文翡翠,听老人们介绍,灵山人文史话不复杂,比如灵山北面附属山葬有宋湖南提刑杨楫(理学名家),北面附属山安福禅寺旁外岗葬有明清交际一代名儒陈淑孔(文苑名士),西面附属山为清康熙年间一代高僧照静法师羽化地,南面附属山山之巅存有明嘉靖年间的烽火台,在灵山主峰之顶人们从没听说有什么书院,而在灵山附属的佳湾村后山,同属灵山山系内却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书院,俗称书堂,书堂名不知传了多少代,顺着代代言传身教,至今留下富有文化色彩“书堂湾”的地名。我们从灵山顶下到灵山侧前的佳湾村后山顶,距山顶烽火台仅百余米,一处平坦的小山坳,影约有墙痕遗迹的地方,即当地人常说的古代书堂遗址。此处书堂遗址面朝大海,几近山之巅,与明代《八闽通志》(较早史料)载的草堂书舍较吻合,书舍即书屋,书房也,古代加上生活区百余平米足也。
富有神秘传说的灵山主峰之巅规模宏大的山寨遗址,疑为草堂书院之所处,如今已建成芭蕉寺。
据查相关史料得知,书院原来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起源于唐代,发达于宋代,至清代达到顶峰,1901年后改制为学堂。古代书院一般选址在风光秀丽的名山、清溪、竹林等幽邃佳境,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效果,在远离尘埃“无市井之喧”的地方建舍。草堂书院的选址处山之见巅,鸟瞰大海,涛清肺腑,正是取这种意境。
唐开元年间,国家富庶,经济和文化空前昌盛,史称“开元盛世”。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任命学士马怀素为修书使,专门负责国家图书,并且组织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编辑国家藏书,又借来民间流传的异本,派人抄录,使图书更加丰富。还委派了官员负责管理,设立了乾元院。转年,乾元院改名丽正修书院。后来,在京都长安的光顺门外、东都洛阳的明福门外,也设立了丽正书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最早书院的雏形。
早期书院,是皇家用来收集贮藏书籍的宝库,是推广和应用知识的地方,是经常同皇帝打交道的无比荣耀的机构,所以是读书人非常羡慕的所在。于是,一些私人也把自己的书斋书舍夸耀为书院。如:唐开元年间曾经担任过集贤院学士的徐安负,退休后回到原籍浙江龙游,修建了自己收藏图书、读书治学的地方,便取名为九峰书院。我们的林刺史也不例外,将个人的读书之所,冠冕堂皇地也称之为书院(或许是后人强加之名)。
三
就这样官方的文化机构,逐渐演变成了私人读书治学处所的名称。直至唐朝灭亡的一个半世纪的时期中,湮没无闻的不计,据史料记载可查先后建 有30多所书院,福鼎境传承千年的草堂书院就是在这时候建立的,系私人读书治学之所而立全国较早的少数书院之一,在闽地也算是早期的矫矫者。
为什么古时候读书人喜欢将自己的读书治学处所冠之于“书院”,且对“书院”之名情有独钟呢?原来自汉代起,私人讲学授徒的地方一直称为“精舍”,或者叫“精庐”。自从东汉时佛教传入了我国,到南北朝时期盛行,佛教的经师们借用名称,把传经授徒的地方也叫做精舍、精庐。这一混起来,弄得僧俗不分,释儒难辨,不知道精舍、精庐是哪一家的。这种现象令自视为正统的儒学士子们头疼不已,不情愿同僧侣们共用这一名称。感到用书院来命名治学读书、讲学授徒,比较恰当,于是,最终用书院的称谓,完全取代了先前的精舍、精庐的称呼。
唐代“书院”之称虽然出现了,但并不普遍,也还不是教育性质的场所,只能说书院尚处于萌芽阶段。可见千年草堂书院就是在林嵩生活年代兴盛了一小阵子,人去楼空,就此废弃;草堂的成名,因人而显;通览地方文献扬名一时的草堂书院居然没能找到第二“证人”,再联系唐代书院发展情况,我们不难知道草堂书院其实就是林嵩的个人书舍罢了,书舍因人而出名;林嵩因高中进士,由唐僖宗赐改其乡里为“劝儒乡擢秀里”,地方因人而改名。可见实际的草堂书院规模很小,这种推测应该比较接近事实,据此可知自林刺史离去后,草堂书院该是废了一千多年,且当时本地教育相对落后,草堂存续可能已是微乎其微。随着时光流逝,连本是一方名士的林刺史都只能隐迹文海书山,更不用提私人读书之处所了,就此扬名一时的千年草堂书院消失在世人的视野里,埋没在青山野地间,成了人们追寻的一个百世不解之谜。
灵山此行,我们有了“书堂湾”的新发现,对找寻精神“伊甸园”――千年草堂增添不少信心,此处极有可能就是众多学者寻找多年的草堂书院之所在。顿时,大家困顿的身心轻松了许多,多少次辛苦的探访似乎就有结果了。我们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立即与福鼎市有关部门报告我们的发现。据了解,有关部门获悉我们的报告,不久就要组织人员前来核实和确认,确切的认定还要经有关权威部门的最终认定,相信不久,谜云千年的草堂即将浮出水面了。
草堂书院,传承文化,开拓进取。迎着浓浓海西春风,围绕“四个先行区”,我们期待千年前林刺史的朗朗书声,引领我们走进一片更新的天地。
蕉城在线(陈启西)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点击排名
- (2014-01-24)霍童外表少林鹤桩拳
- (2013-12-30)蔡威:暗战长征解密(一)
- (2013-12-24)蔡威:暗战长征解密(三)
- (2013-12-23)蔡威:暗战长征解密(二)
- (2013-12-19)宁德“黑玉断续膏”的秘密
- (2015-05-27)水密隔舱福船:迈上“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征程
- (2014-08-12)漳湾镇疑发现600年前宁德贤人韩信同墓葬 蕉
- (2016-05-25)南际山中藏着一座300年的古刹,见证着宁德的
- (2016-05-19)闽东一奇男子:历官四省 所至有声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