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西乡梦 > 洋中风韵 > 正文

带你走进洋中莲下村的《雨巷》

2015-11-12 12:11:17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图文/黄玲玲 林翠慧

 

 

如果要用颜色来形容我此次的来莲下村的心情,我会选择黄色。

 

 

那种既不是欢快明亮的黄,也不是黯淡无光的黄。而是一种朴实,温暖的黄。走在莲下村的老房子之间,秋雨为我伴奏,青石为我指路。

 

 

在狭窄的小巷子里,谱成了一曲优美的《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在那朦胧又幽深的雨巷中,给我们留下了文字与音乐完美结合。我也披着蒙蒙细雨,循着“雨巷诗人”走过的小巷来寻找“丁香一样的姑娘”。

 

 

莲下村的小巷在雨中犹如一幅很美的山水画,以沉寂的姿态站立,历经沧桑却依然巍然屹立。

 

 

漫步走着,时不时地就可以看到从脚底的石缝里冒出的花草。尽管空间狭小,也挡不住它们向上生长的脚步。红的、绿的在雨中随风摇曳,原本颜色单调的小巷,因为它们的装饰而变得活泼了。

 

 

偶尔抬头,看着细小的雨丝在瓦片上积成了饱满的一滴,好一会儿才落在青石上。像是舍不得打扰这小巷的宁静,却又想为这小巷增添一丝生气 。不由得脚步放轻,生怕惊动了走在这儿的“姑娘”。

 

 

寻寻觅觅,莲下村没有让我失望。村子的名字是有由来的,“有山形似莲花,而村子刚好在在莲花下,因而取名莲下”。这样一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村落,必定有着不一般的往事。

 

 

小巷外有一条村庄以前最繁华的长街,长街在烟雨的氤氲下多了几分风情。一家家商铺紧挨着,已看不出当年热闹非凡的场景。

 

 

在这里我发现了现在“猫眼”的雏形。在商铺的门上打了一个脸大小的方型孔,大概是怕夜间打烊之后天黑人稀,有不安分的人打着买东西的旗帜过来打劫,这时候不方便开大门就只能从孔中完成交易。

 

 

在八十年代,电话还未普及,与外界的联系刚刚开始,于是就有了公用电话。写着收费标准的牌子已经生锈,字迹却还很清晰。

 

 

有些商铺在对面还简单的搭建了供客人休息的长木椅,现在仍有村里的老人结伴来这里三三两两的聊着天。

 

 

长街的尽头又是另一条巷子。沿着青石前行,偶遇一位老妪,原来这老房子还有人住。跟着她颤颤巍巍脚步,站在了门口。

 

 

大门上已经挂满了岁月的痕迹,六十多年的风吹日晒把它原本庄严地面目打磨得如老人般苍凉。门上的铁门环也已锈迹斑斑,它在这里已经实现了自己一生的价值。数不清曾经有多少个人在它身上轻叩呼唤过,当然也不乏有些调皮的孩子。

 

 

一群孩子堆在门口嬉笑打闹,恶作剧般的叩了门环,听到过来开门的脚步声后,便约好一起拔腿就跑。开门的人探出头看着熊孩子消失的背影,无奈的摇一摇头,重新关上厚重的大门。

 


 

童年的回忆里,老家也有这样的房子,由一块块土坯黏合而成的,虽简单却是一家人温暖的港湾。

 

 

那里不仅包含着我们祖先的智慧,还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念想。人总归是要长大的,而小时候的老房子也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在莲下村,思乡之情似乎轻易地被勾了起来,让人放下所有的戒备与浮躁,融入到这个安静的小村落。或许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让每一颗游子心得到宽慰。

 

 

一切关于中国传统的村落都是令人向往的,寻访古村落的足迹从未停歇。

 

 

·End·

责任编辑:XIEY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