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火宁德の林亘如何由“山大王”变成海上航运保护神
文/陈仕林 图/李娜
在东湖沿岸大小十余个村庄里,除了贵岐、岐头以及塔山吴厝、陈厝两个自然村是信仰天主教以外,其余村庄都拥有各自不同的神灵与庙宇,由于生产生活与海洋的密切关系,这些神灵也负担起了海上航运保护职责。其中较著名的有塔山的平水王(大禹)、蓝田的陈太尉、古溪的妈祖以及普济明王(忠平王)林亘。
普济明王林亘,俗称“林公大王”、“林公忠平王”,历史上确有其人。据历史记载:林亘,又名林子芹,生于南宋庆元年间间(1195-1200),原居长溪县西乡芹洋境溪墘头(今福安溪潭芹洋村),与父亲林珠、兄林玉以打猎为生。林亘身材魁梧,胆识过人。又善能搏虎,有卞庄、李存孝之勇。当时闽东山区多虎患,百姓深受其害,幸得林亘而赖以平安,因此在民间有很高的声望。林亘后因为父兄亡故,迁居宁德县九都云气村,再迁周墩杉洋(今周宁县玛坑镇杉洋村),继续为当地百姓歼除虎患。咸淳五年(1270)十月初九未时,林亘病逝,享年七十二岁。百信感其恩德,恸哭流涕,如丧考妣,集资建祠于杉洋之畔,宋末分灵霍童。直至清初康熙时期(1662-1722)的四百余年时间里,林亘的信仰仍局限于宁德的山区,乾隆版《宁德县志《卷二》坛庙》记载:“(林公宫)在(宁德县城)北门外,一在碧山樟树下,一在周墩东门,一在周墩西门,一在十四都杉溪”可见一斑。到了嘉庆年间(1796-1820),随着蕉城海上交通贸易的日益繁荣,林亘的职责也由“山大王”变成了海上的航运保护神,香火也迅速遍及宁德沿海乡镇,疍民也在船上普遍供奉,林亘的信仰进入了历史最为繁荣的时期。
古溪村普济王庙始建于清代中叶,面朝东湖,与酒屿岛隔海相望。关于它的修建,在古溪民间还有个有趣的传说:清嘉庆五年(1800)夏天的一个清晨,潮水刚刚回涨,古溪村东面海塘边,漂来了一个石制香炉,下海捕捞的村民拾到后,见香炉上刻有文字,才知道是外县的林公大王庙的物件。大家惊叹不已,便集资在香炉漂泊之处(土名八斗池)盖了一座小庙。相传庙宇建成之日,天降甘露,鼓乐之声响彻天衢。此后小庙香火一度旺盛。光绪时期,普济王庙毁于台风。村民集资准备重建,由于原庙地址狭小,不便祭拜,古溪陈氏上祠福房的陈朝文、陈朝武等人将祖宅地基捐献出来修庙。重建后的普济王庙分上、下两进。规模完备,美轮美奂。解放后历经变革,旧貌依然。只是清代木雕普济明王神像、嘉庆青石香炉毁于“文革”,殊为可惜,2002年春,村民集资十多万元重建普济王庙,并向东南方面扩展,共有大殿,戏台、宿舍、厨房等建筑。占地约五百多平方米。
传说到了明成化七年(1471),邑人刑部尚书林聪将林亘事迹上奏朝廷,宪宗下旨封林亘为“忠平王”,故民间均尊称之为“林公忠平王”、“林公大王”。而古溪为什么不遵循惯例,而称林亘为“普济明王”呢?这其中又流传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由于古溪村背山面海,渔业发达。村民多以养殖蛤、蛏为业。道光十一年(1831),古溪内厝的几个村民运蛤苗到长乐江田。当船行驶在闽江口时,忽遇大风,顿时天昏地暗,风雨交加。海浪将船只掀起七八米高。船上的人们惊慌失措,只得跪在甲板上大叫林公大王保佑。这时,天边出现了一盏明灯,将船只引入了避风港。这些村民躲过了这一难,蛤苗又卖了个好价钱。于是便集资造了一块大匾额,上书“普济海疆”四字,悬挂于普济王庙的庙门口。从此人们就把林公宫叫做“普济王庙”,而对林亘的称呼自然也变成了“普济明王”,并一直沿袭到了现在。
·End·
责任编辑:黄珊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08-12)深巷飘香的宁德光饼
- (2015-02-03)世界上最动人的三个字:回宁德
- (2015-02-15)守望一座城,宁德在等你
- (2015-02-27)这是宁德,这也是宁德……
- (2015-02-28)上海有个城隍庙,宁德也不赖
点击排名
- (2016-09-09)蕉城第一波优秀教师来袭,谁是你心中的“最美
- (2016-06-17)身份证3522开头的宁德人,其实根本不用出国旅
- (2017-09-01)宁德报恩寺的前世今生,揭开一段波澜沉浮的真
- (2018-02-25)【扫黑除恶】举报有奖!蕉城公安面向社会收集
- (2018-01-08)厉害了!9家风景区获批“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水
- (2016-04-26)菜市场の旅行丨人生百味之“东湖市场”
- (2014-08-12)蕉城元宵节习俗走透透
- (2014-08-12)雪国蕉城 水墨江南
- (2014-08-12)纸扎传承技艺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