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它,见证历史变迁,沉淀岁月风华
图/文收集整理 黄羚
尚书故里七都全景
这里的空气迷漫着尚书故里文化的气息,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旅人,与其说是为了观赏景观,不如说是抱着对林聪事迹的好奇之心,或是怀着对这位明代尚书的敬仰之情。
冠英坊,这座为进士林聪所立的牌坊,时隔数百年依然作为尚书故里的一张名片,承载着岁月的洗礼,见证着尚书故里的沧海变化。
牌坊,在古时是用作“里坊制”的里坊大门,多用木材建造。到了元明时期“旌表建坊”成为制度,牌坊的原始功能也发生变化,逐渐演变成为独立式的纪念性建筑,用材也由木向石过渡。明代统治阶级强化宗法意识,使纪念性牌坊得到很大的发展,自明中叶起,全国各地普遍兴建功德坊等各种牌坊。至清季,立牌坊不但没有废止,反而更受尊崇。
时过境迁,而今牌坊旧迹绝多零落。在寥寥数座古牌坊中,这座立于七都前林林氏祖厅门首的“冠英”石坊,作为官位政绩与科举成就的“功德坊”(合用牌坊),可谓独树一帜。
冠英坊,始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后毁于倭乱,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建,“文化大革命”期间,因“破四旧”而被拆卸,1990年修复,2011年12月重修。采用阳山石和青石造成,二柱,单间,三楼,通面阔4.15米,高5米,坐西南向东北。花枋有海浪朝阳雕饰,定盘枋上中楼下正中立坊匾,匾上竖刻“冠英坊”三字,坊匾下横刻“翰林少保”四字正书,“内阁门生王锡爵敬题”,背面横刻“奕世解魁”四字正书,“参政游朴书”,三处题刻均为楷书。两柱内侧面阴刻有:“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的联句,落款“都御史郁题。”
所谓“冠英”,取的是“以冠儒英”之意———林聪于明正统四年(1439)会试中式二甲第十八名(殿试第十九名)进士,世称“会魁”,亦可用“冠英”称之。而“翰林少保”中“翰林”二字,是为表彰翰林院庶吉士林文迪(林聪侄孙),而“少保”二字,自然是彰显生前被封“太子少保”的林聪了,这是“宫保”之衔。所谓“奕世”,即是一代接一代(一般指历三世,至少父子二代)之意,即从林观至林文迪祖孙四代连续举魁。 可见,前人建立这类牌坊,其目的就是荣耀宗祖,也是为了掖导后学,鼓励他们读书仕进。
冠英坊大梁上用浮雕雕刻“双狮戏球”图案,生动细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绦环板、正楼边牌正背面,乃至飞檐、瓦当、坐斗等均刻成“双鹿有情”、“松鹤长青”高浅浮雕等图案,形象各自生动、有趣。
这座仅仅二柱三楼单开间的小牌楼,在风吹雨打中端看历史近六百年。作为保留十分完整的一处华瞻而美意的街头装饰建筑文物,作为“科甲”与“名宦”合而为一而少有的“功德坊”遗存之一,冠英坊无疑十分宝贵。而今,“冠英”石牌坊、“都宪”木牌坊双璧联辉,堪称宁德的一道风景。
{小贴士}重建后的“冠英坊”怎么变成了“合用坊”?
原来明朝时,卓浦村(即今七都所在地)仅东山——前林地不但有“冠英坊”,还有“特赠坊”(为林聪祖父、特赠都察院右都御史林光祖立)、“传桂坊”(为林聪侄儿、举人林著立)、“都宪坊”(木牌坊,为纪念林聪任都察院都御史立)、“亚魁方”(为林聪父、亚魁林观立)、“解元坊”(为林聪侄孙、解元林文迪立)等等,遗憾的是以上诸坊皆毁于嘉靖倭乱,早已不复存在。
迄清雍正八年(1730),前林林氏裔孙始重建“都宪”木坊;到了乾隆元年(1736),那时,族人已无力全部重建上述各坊,故而只将有科甲的祖孙四代(即自林著至林文迪)合建一坊,仍沿用“冠英”坊名并缀以字板题词,以涵盖全部,一坊多用。自此“冠英石坊”遂成“合用坊”。它重新矗立于“都宪”木牌坊之前,以此共同彰显前林一族之甲第连蝉与其标示“宫保”名门。
·End·
责任编辑:Rice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点击排名
- (2015-04-07)在宁德有一道来自500年前的圣旨
- (2015-10-22)什么才叫做真的锻炼?七都中心小学来告诉你啦
- (2015-09-15)说起他的名字,在宁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 (2015-07-06)带你一起去探寻宁德规模最大的名贤古墓
- (2015-06-09)刑部尚书的三起三落, 告诉你明朝官场的那些事
- (2016-03-15)他不谙官场世事,却成了古代闽东籍人氏中官阶
- (2015-12-24)是它,见证历史变迁,沉淀岁月风华
- (2015-10-22)他和他留下的文物,每一样都堪称经典
- (2015-05-06)大明王朝的一代名臣, 在宁德留下了什么,一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