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都有光饼,都有故事,而宁德人独爱这一口!
01
中国有光饼的地方很多,多是在南方,其中福建最多,有福州光饼、福清光饼、尤溪光饼、建瓯光饼、福安光饼……都是地方特色的食品,它们外观近似,大小相同,甚至光饼的传说都几乎一样,都与戚继光抗倭的历史有关。
明代嘉靖年间,中国南方受到倭寇袭扰,损失惨重,幸得戚继光率军抗倭,才还百姓平安生活。据说,沿海百姓为支援年年征战的军队,用面粉做饼送他们以作行军干粮,同时在圆饼中心打孔,用细绳将饼捆成串,方便携带,这也成为了光饼的独特标志。
如果把光饼与现代糕饼对比,它可能就是一种简单到极致的面食,它的原料主要为面粉、碱面、盐巴。客气的人说它是“俗食”,挑剔的人说它是“粗食”,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看似简陋的食物却承载着历史和情感。
还有一种说法,光饼是过去人的干粮。那时的人们出门远行,少则几天,多则几十天,尤其学子进京赶考,路途常常一年半载,光饼就成为了最好的充饥食品。这种经过脱水的面食,可以储存保鲜很长时间,加之其可以干吃,也可以泡水吃,是古代福建最普及的方便食品。
02
解放前霍童有多少人做光饼,现在谁也不知道,传说当时大街小巷都有光饼糕点店,除了木匠、铁匠、蒸笼匠、锡壶匠、裁缝匠等,就数做光饼的师傅最多。到了“合作社”时,全镇集中变成了一家“食品店”,不仅做光饼,还做面条豆腐等,那时能在合作社工作,是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黄师傅的父亲当时就职在食品店担任会计,他16岁时到了食品店当学徒,从此就一直做光饼到现在。
上世纪80年代初,集体经济效益不好,很多人离开了食品店,但没有放弃这个手艺,而是自己开店自己卖。在当时这是不允许的,所以有人称这种私人店为“黑店”,而且受到了查处。黄振长师傅的光饼店就被查处了几次,店里的炭炉等工具被收缴,也被罚过款。
也就在那不久后,镇上的管理部门通知他去办理工商登记,这也意味着国家允许个体私营经济,从此他们可以不用担惊受怕地经营着自己的商店,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手工业者。
相比过去拿固定工资,现在收多收少都是自己,黄师傅觉得期间不是钱多少,而是性质发生了变化,其中自己有了很大自由空间,不仅时间可以自己掌握,更重要的是,能在小小的光饼上倾注自己的才艺。
03
世间就如太极,简和繁在不停轮转,当人们饮食到了繁极时,简约就成为了崇尚。黄师傅的光饼一如既往地就是那个一面金黄,一面粉白,圆圆扁扁的样子。用黄师傅的话说,喜欢光饼的人,自有喜欢的道理;不喜欢的人,总能说出很多“不是”。所以,黄师傅平日都是多做事,少说话,特别遇上路过的游客询问,他也不多说什么,最多只说自己的光饼都是手工制作,使用的是天然原料,没有用添加剂。
其实,即使生活在福建的人,也不是懂得光饼还有其他的吃法。光饼不仅可以干吃,也可以切块与菜肉炒着吃。霍童人喜欢将光饼与韭菜混合吃,觉得有一种别样的味道,当然有时也将光饼中间破口,将肉丝或咸菜夹入其中,一口咬下,几种口感同时兼有。也还有人把光饼当作下酒菜,一口水酒,一口光饼,吃起来津津有味,爽气十足。
谁都有童年,谁都有难忘的过去。作为过去的一代人,大家生活几乎都在一个水平线上,光饼必然成为很多人的一个记忆点。有人在回忆过去时说,小时候看着别人在吃光饼, 自己口水都流出来,那时做梦都想吃光饼,当自己拥有一块光饼时,舍不得大口吃,而是慢慢地嚼,那种幸福的滋味如今还深深印在脑海里。
04
黄师傅并不知道其他地方的光饼有何不同,只知道爱吃他做的光饼人,大都是霍童本地人,但批量买的人却又是离霍童50公里以外的宁德人,或者更远的福安人,这也让他到现在还在琢磨着为什么?
他不敢贸然说自己的光饼怎么好,但肯定的是,他做的光饼是地道霍童味,估计是那些在外地的霍童人吃不惯别处的光饼,所以才有商家到霍童来进他的货。
犹豫了一会儿,黄师傅又说,可能外地的光饼是用电炉而不是用木炭烤的,所以没有了炭焦味,这种香味很特殊,是不能用诸如芝麻、香油、调味料所能替代的。
的确,人类的文明是从生食向熟食转变,而最早的熟食是使用的类似碳烤办法。科学研究也表明了碳元素是人体的基本成分,当人们在烧柴做饭时,碳元素就进入到了食物里,所以现在很多人喜欢用柴灶。讲究喝茶的人,特意要用木炭烧水煮茶,以到达“水火相容”境界,实际上摄取的就是碳元素。
黄师傅到现在一直沿用祖辈碳烤光饼的工艺,这并是不他对其有科学的认识,而是觉得可以掌控火候,这种掌控不需要任何仪器,而是靠感觉、听声音。
05
黄师傅的光饼烤炉与霍童其他人家的烤炉一样,厚厚的炉壁,里面烧着木炭,随后将面饼贴在炉壁上,烤了一会儿后,黄师傅拿起一把沾水的粽子叶轻轻喷洒在炉壁上,此时水滴遇上炉壁发出吱吱响,而温度不同,响声不同,如果感觉到温度不够,黄师傅会提着一个镂空的炭炉,放进烤炉里,上下提升,另一只手不停地对准炉口摇扇,将炭火尽量吹进烤炉里,大约十几分钟后,一炉的光饼就烤好了。
……
以前一个光饼2分钱,现在是5毛钱。其实它的价值早就不是金钱的意义,是工匠们的人生,是他们的用心,也是留给人们一条很长很长的记忆,这是想念的味道。
·End·
来源:福建侨报
责任编辑:詹璐楠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6-09-09)宁德年节必不可少,每个宁德人都吃过!
点击排名
- (2015-01-07)霍童肉丸,用味道诠释经典
- (2015-01-16)街头美食——霍童肉丸,用味道诠释经典
- (2016-09-09)宁德年节必不可少,每个宁德人都吃过!
- (2015-08-13)“妃子笑”,我还要!——来自吃货的告白! 今
- (2014-12-03)蕉城煎包——有种味道叫回忆
- (2014-11-27)《舌尖上的宁德》之肉丸
- (2014-06-02)10种美味粽子做法送给你
- (2014-09-02)舌尖上的宁德(贰)——畲家乌米饭
- (2016-08-09)中国各地都有光饼,都有故事,而宁德人独爱这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