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茶乡新韵 > 漫说茶史 > 正文

霍童下街,闻香识“舟记兰花”

2015-05-07 11:31:26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文/壁岩

 

唐招增 摄

 

  明清时期,霍童镇最繁荣的当数街尾(今下街一带),大抵原因是,这里汇聚了本镇经商大户,而经营茶者,又占了大多。举例来说,街尾一黄姓老厝门楼所用的青石来自宁波,经水路运至霍童,主人还特意在青石上雕刻出铜钱纹理,以显示出聚财寓意。这些青石选自宁波,其原因就在于主人远在宁波经营茶而成富贾之商。

 

 

  周末的午后,我们到霍童下街61号的天山茶舍。茶舍借助老厝的四合庭院,古色古香,试图重现老街经商之道的历史。经营者颇费心机:中庭摆放着古树茶壶,屏风一幅“天山绿茶从古栽,舟记兰花冠天下”的对联,左右各披为茶室。

 

 

  那么,好,来,上茶、上好茶。一泡“舟记兰花”。恰是聊聊霍童茶故事的慢时光。

 

  客随主便,茗一唇。茶舍主人打开话语说道:“县志里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清道光年间霍童注册‘舟记兰花’牌箱装精茶……”这“舟记兰花”的茶故事,便悄然开始。

 

 

  掐头去尾,同治年间,家住霍童街尾一带的缪兰成,因人缘好颇得老板喜欢,后经营有道独自开办“兰成茶行”。很显然,霍童成为他后来经商茶的创业基地。缪兰成之后在城关海滨路下尾街,购地建设一座土木结构商铺,商号命名为“兰成茶铺”,供霍童茶商等商人之用。这“兰成茶铺”后来获得了“善人居”之美誉。

 

  关于这事,黄鹤先生对此做了史料收集:同治三年(1864年)八月三十日,下尾街发生火灾,火烧街面达数百户,土木结构的“兰成茶铺”丝毫不沾火,而其一墙之隔的黄姓一家困于过火团中。紧张营救之中,缪兰成将自己房子的墙体上凿开锅大的墙洞,使得黄姓一家20多人得以逃生。他再用大火锅塞住墙洞,火焰愈烈,四邻皆烬,独其铺独存。知县汤箴卫(云南蒙自举人,同治三年任)到达现场勘察,赞扬缪兰成急难救人之举,故题“善人居”匾额以旌之。

 

  兰成的善举,添增了他诚信美誉,众多茶商纷纷与他合作,也让他的生意愈来愈欣荣。

 

 

  再茗一唇,茶舍主人一转结语:“可以说,霍童每一座老厝,都离不开茶的故事。”历史上霍童经营茶者,无不得益于霍童溪这地理优势,特别是在三都澳开放之后,由霍童溪自西向东去的商品,源源不断地经过三都澳,流向省会福州,流向外地。所以,细细品这“舟”字,切得是十分准确。

 

  这话,从何谈起?比如,霍童溪上游屏南、莒洲之地,木材和茶叶均得益于这条溪;再比如,本镇茶初制之后,装好木箱,由挑夫运至榕树头渡口,经“厘头馆”纳税后上船,再经铜镜、水漈,过金垂渡口,达云淡门入海。这些茶,大多汇聚到省会福州。

 

张 晓摄

 

  但据老人口述说,几多次,宁德茶叶进入福州后,当地人占据天时地利采用压价手段,让宁德茶商吃尽苦头,况且加上几天住宿等开支,种种原因,让兰成下定决心,必须解决这问题,在福州设立会馆。

 

  于是,他提议组合郑实圃、陈中和、宋大成、肖万澡、肖方仞、周声著、魏衡卿等七大殷商,加上自己,成立茶商理事会。他被推选为理事长,于同治元年筹备在福州铺前顶建“宁德会馆”。当时由于当地人不肯出让土地,他想出很多办法,分几步进行实施:先搭一个戏台地,请当地群众看戏;再建魁星阁,寓意为保护孩子读书有出息;而后再建一座下婆宫保护当地小孩与妇女。这些措施,受到当地人喜欢,最后建成“宁德会馆”。

 

 

  无疑,宁德会馆成为宁德茶叶进入省会贸易的平台。据黄鹤介绍,宁德会馆生意不断发展和壮大,鼎盛时期有上百人,各种土特产包括糖、烟、酒、油料等,种类繁多。而后,宁德会馆也起到了省会福州日用品流通的作用。其福州煤油、洋火、肥皂、布匹以及京果等源源不断进入宁德、霍童、周墩、屏南、政和等地。宁德会馆成为货物集散中心、文化交流中心,促进商务人员出省到浙江、上海、山东、北京等地开展贸易交流。

 

 

  这“舟记兰花”精致茶为何取如此典雅之名。座上,便有人会问。主人只是呵呵地笑,这县志只有这句——清道光年间霍童注册“舟记兰花”牌箱装精致茶。我一边品茶,一边在想。我只能从字面上猜测,“舟”,与船有关;“兰花”,则是窨制茶香久效果的最上乘做法,并且,“兰”者,取自“兰成”。或许是巧合,或许是冥冥之中是否在提醒,别忘了这一段霍童老厝里的茶历史故事。

 


责任编辑:XIEY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