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茶乡新韵 > 漫说茶史 > 正文

你去不了远方,我帮你把绿色带回来了!

2015-12-18 15:26:51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文/阮大纶   雷珍琨  图/苏诗瑶

面临三都澳的宁德八都镇狮子山一带畲村有大坪、猴盾、半山、南冈、新楼等,山顶的大坪村海拔达四百米,山下的新楼村只有三十米。地质属红壤土利于种茶。这一带茶山在清代就是宁德茶区。故猴盾《雷姓族谱》记载:“洎清咸丰、同治时,闽省大开茶局,猴盾遂为商族辐辏之场,而五都之市以集焉,自是才能蔚起,而冰镜先生其超出也。”

 

当时,猴盾村有一百二十户畲族居民。村里出了一个能人,名雷志波,又号冰镜(系光绪二年由太学升名例贡生修职郎),对山区开发茶业颇具慧眼。他认为畲家人爱茶,山地利种茶,无茶家失礼,无茶难成富。正好清咸丰、同治间,闽省大开茶局,大兴茶业。志波即抓准这一时机带头种茶,并发动村邻垦荒种茶,利用农地间作茶树。

至清同治十三年(1874)并把自己的住房前半部开敞为茶庄,挂牌号“雷震昌”茶庄,收购茶叶。并理顺流通渠道,外县与福安县穆阳缪姓茶庄互通茶讯;口外与福州市内的古田茶庄联络,从经济上挂钩作为倾销点;再从运输上作详细安排,联络山下屿头村岚尾港船只作运输脚踏船,联络屿头村、仁厚村肩挑劳力负责挑运装卸。

故每逢春茶旺市,猴盾茶庄每隔两日即有百担茶叶装袋出运,随潮送到三都澳茶驳船出口往福州。至于茶到福州,卸货入庄等手续即由省城茶庄负责处理,押送茶担人只领取一张货运收执,到福州茶行报账领银即可,手续简便,信用。所以当时农村茶庄不愁销路,只怕茶叶收购不上。

经过多方发动联络,除本县赤溪的班竹、社洋、棉头石、陈洋、蔗坪、院前、留洋、尖山等山村,七都的际头、高山,霍童的施洋、巫家山,九都的九仙、柴坑、石湖,八都的半山、灵山、南冈、吴山等山村的茶叶,都送到猴盾收购外,连福安县甘棠的过洋、大车、林洋、西院;溪柄的路上、底坑;溪潭的横街、岳秀、兰田、山头庄;穆阳的七埕、东山等山村茶叶,也从清水壑过岭头挑到猴盾村收购。

 

不久,猴盾村雷志满亦办起“雷泰盛”号茶庄,雷成学办起“雷成学”号茶庄,一个小山村竟办起三个茶庄。茶叶当盛之时,茶庄里日夜制茶,日夜集市,热闹非凡。茶市上,卖茶者手提签号,列队如长龙。头春茶即能收购1500多担,二三春收购2500多担,每年从三都澳出口近4000多担。后期茶叶大发展,收购点扩大,“震昌”号茶庄分出了“灿记”、“庆记”茶庄,“泰盛”号茶庄分出“满记”、“祥记”茶庄。同时期,其他畲族茶村受影响也办起了际头“雷伏保”茶庄、中前“雷德庚”茶庄。其后还有外省外市商人客驻八都街兴办“吴兴记”、“鲍乾”、“顺德”、“经永”等茶庄,收购八都、九都、霍童这一路茶叶。抗日开始,三都港被封锁,水运受阻,茶市萧条,猴盾村三家茶庄即合并成一家茶庄,取名“合茗珍”茶庄,年出口茶只余二百多担,全靠肩挑上省城福州。

当年,猴盾茶叶盛时,大户茶农年可采茶300多斤,最少者亦可采收二、三十斤,一般户平均都采百斤以上,真可谓“畲家无户无园不种茶”。每担茶价平均值25银元,折合薯米28担(每四斤茶叶顶百斤薯米),则一家日食日用即能解决。茶农雷支全一家八口,全半劳力五人,垦种十二亩间作茶,年产茶叶300斤,总值七十五元银元,因而就摆脱了贫困。先后为其两个儿子娶了两门媳妇,建起一座新厝,开辟了茶园,生活过得火红。茶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山村经济的繁荣。一个猴盾村开起三间屠宰铺,一间南京杂,二间糕饼店,一间豆腐店,一时成为宁德县五都(七、八、九、十、十二都)集市之一。

·End·

责任编辑:Sushi

觉得不错,竖个大拇指哟↓↓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