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都“冠英”石牌坊探源
夫表宅里,树风声,旌淑彰,善其劝慕之方乎?故齐里置士,乡越有君子。通德高阳,汉人之嘉号;鸣珂孝悌,唐宋之芳标。若乃陇西之渐秽里,之嘲君子,之所忄翟 也。惕兹往鉴,宁之士得无兴起乎!志访表。———摘自明嘉靖本《宁德县志·坊表》
“冠英坊”
牌坊在古代是用作“里坊制”的里坊大门,多用木材建造。到了元明时期“旌表建坊”成为制度,牌坊的原始、本质功能产生发展变化,演变成为独立式的纪念性建筑,用材也由木向石过渡。明代统治阶级强化宗法意识,使纪念性牌坊得到很大发展(还有一些牌坊是作为桥梁和道路标记出现的),自明中叶起,全国各地普遍兴建功德坊等各种牌坊。至清季,非但没有废止,反而更加尊崇。
明嘉靖《宁德县志·卷二》坊表篇载列“椿桂坊”等62坊(含少量宋元时期坊);清乾隆《宁德县志》增至78坊(含节孝坊等)。沧海桑田,时过境迁,而今牌坊旧迹绝多零落,据笔者所知,今蕉城区存世者唯七都之“冠英石牌坊”、漳湾后湾之“青云石牌坊”、赤溪桃源之“吴氏志寿木牌坊”、八都金垂之“X氏”贞节石牌坊等,寥寥数座而已。今立于七都前林林氏祖厅门首之“冠英”石坊,作为官位政绩与科举成就之“功德坊”(合用牌坊),可谓独树一帜。建立这类牌坊,其目的既是荣耀宗祖,也是为了掖导后学,鼓励他们读书仕进。
林氏宗祠前石碑上刻有隶书“明故太子少保刑部尚书林公神道碑名”
旌表林氏先贤林聪
冠英坊初建于何时?表的又是什么人呢?
嘉靖《宁德县志·坊表》载:“冠英坊,在七都,景泰三年(1452),为进士林聪立。”乾隆版《宁德县志》坊表篇也曰:“冠英坊,在七都,明景泰三年,为进士林聪立,后毁于倭。国朝乾隆五年,裔孙复建石坊,今存。”“冠英坊,在本家门首,景泰三年兵部尚书孙原贞①、按察使司佥事沈讷②为聪公任吏科给事中立。至乾隆元年丙辰十二月初一日寅时重建石坊。”(见民国修本《前林林氏宗谱·世基》)。由上可知,冠英坊初建于明景泰三年并无异议。而从坊名“冠英”二字解释,即是“以冠儒英”之意———林聪于明正统四年(1439)会试中式二甲第十八名(殿试第十九名)进士,世称“会魁”,可以“冠英”称之。故应是“为进士林聪立”,而非“为聪公任吏科给事中”立。关于石坊之重建时间,上引《林氏宗谱》详载有月、日乃至时辰,当为信史,足资为凭。至于地点,谓“在本家门首”者,当指立于“少保祠”之门首,即今七都街百货门市部所在位置,这儿至今当地人仍称“坊下坪”,应为明证。
重建后的“冠英坊”怎么变成了“合用坊”?又为何挪位了呢?
原来明朝时,卓浦村(即今七都所在地)仅东山———前林地非但有“冠英坊”,还有“特赠坊”(为林聪祖父、特赠都察院右都御史林光祖立)、“传桂坊”(为林聪侄儿、举人林著立)、“都宪坊”(木牌坊,为纪念林聪任都察院都御史立)、“亚魁方”(为林聪父、亚魁林观立)、“解元坊”(为林聪侄孙、解元林文迪立)等等,遗憾的是以上诸坊皆毁于嘉靖倭乱,早不复存在。迄清雍正八年(1730),前林林氏裔孙始重建“都宪”木坊;到了乾隆元年(1736),那时,族人已无力全部重建上述各坊,故而只将有科甲的祖孙四代(即自林著至林文迪)合建一坊,仍沿用“冠英”坊名并缀以字板题词,以为涵盖全部,一坊多用。自此“冠英石坊”遂成“合用坊”。它重新矗立于“都宪”木牌坊之前,以此共同彰显前林一族之甲第连蝉与其标示“宫保”名门。
“冠英坊”见证一段历史
乾隆初年所建“冠英”石坊一直原地延续保留到了“文革”之前,笔者小时可谓是伴着她长大的———
记忆中,故乡的“冠英”石牌坊整天站着,默默无言,冬天太阳好的时候,牌坊把修长的影子投在前面的地坪上,坊下有许多老人坐在石阶上曝背。下雨天,在大雨里淋着。每天黄昏,飞来很多麻雀,落在石檐下面、构件的缝隙间,叽叽喳喳,叫成一片。放学后的我,便与伙伴们来到这儿,猫身隐匿于石坊柱一侧或是牙抱下,玩起“捉迷藏”。如今,儿时景象,依稀梦里,似乎还是在那高大的石坊下,还是在那一片天真浪漫的笑闹声里……
孰料,一场文化革命的风暴正悄悄降临。一九六六年七月,破“四旧”风起云涌,石牌坊也成为“封资修”的破矢之鹄。可是,造反派们对此庞然大物开头也是茫然失措。但他们终于想出了办法,革命闯将找来村里的一位老石匠,逼他爬上牌坊去,又架起了“葫芦宝”,楞是把它给放平了呀。人们眼睁睁看着怜惜,但在那个时代,谁又有法子呢?所幸用“葫芦”架拆下的牌坊倒是构件完好无损,且日后绝大部分尚未毁坏与遗失。直至上世纪的1993年8月,林氏族人决定恢复重立,奈何石坊地盘又被占用去建了百货门市部,于是,“冠英坊”只得挪位扶置于现处林氏祖厅门前了。
存世“冠英”石牌坊系用阳山石和青石造成,二柱单间三楼形制,高5.4米,宽5.2米,今为坐西朝东。重檐下的方柱高3.8米,围1.76米,两柱内侧面阴刻有:“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的联句,落款署“都御史郁侃③题。”大梁上用浮雕雕刻“双狮戏球”图案,生动细腻,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东面中央字板上镌刻“翰林少保”四字正书,款识“内阁门生王锡爵④敬题”;西面中央字板上镌刻“奕世解魁”四字正书,款识“参政游朴⑤书。”皆阴刻。横眉之上的正楼东西衔牌即坊额,各纵刻带有魏碑韵味的“冠英坊”三字。绦环板、正楼边牌正背面,乃至飞檐、瓦当、坐斗等均刻成“双鹿有情”、“松鹤长青”高浅浮雕等图案,形象各自生动有趣。整座石牌坊雕琢较为精细优美。
“冠英”石牌坊的斗拱、坐斗、绦环板等处均做成空透,这是因为石坊始胎于木坊,保留了木构建筑特点,从而减少大风作用其上的水平推力。《中国古代建筑史(元明建筑卷)》指出:“明中叶后,南方牌坊上复杂形式斗拱逐渐变成分块拼装,形成出跳的偷心拱板(或昂板),与正心缝方向花板相拼合的模式化做法……”,这种拼装做法在该坊也得以充分表现,它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乾隆元年重建“冠英”坊是承袭了明形制———明代牌坊多楼少柱,显得朴实。
七都林氏宗祠前的明代石马
石坊题词意蕴深远
那么,石坊的两面字板题词有什么意蕴呢?
笔者认为,东面字板题“翰林少保”,其中“翰林”二字,是表彰翰林院庶吉士林文迪。而“少保”二字,自然是彰显林聪(林聪生前封“太子少保”,殁后赠“少保”)了,这是“宫保”之衔。西面字板又为何题“奕世解魁”呢?其中所谓“奕世”,即是一代接一代(一般指历三世,至少父子二代)之意,其具体囊括:洪武二十六年癸酉(1393)科,林观以诗经乡试中式第八名亚魁⑥;正统三年戊午(1438)科,林聪以礼记中式乡试第九名亚魁(后中进士);成化四年戊子(1468)科,林著中式举人;弘治五年壬子科(1492),林文迪中式乡试第一(后中进士),亦即解魁。统而理解,那就是炫耀前林一门,自林观至林文迪祖孙四代连续举魁(且有鳌头“解元”者),实为宁邑历史上之“乡举世家”耶!
关于东西面字板落款问题。东面字板款识,其署“内阁门生王锡爵”,王氏累官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详见本文注释),故有“内阁”之称。但他是明嘉靖———万历间人,何谓林聪“门生”(弟子)呢?查《辞海》“门生”条内曰:“徐翰《中论·谴交》:‘有策名于朝,而称门生于富贵之家者,比屋有之。’……”由此看来,对之前贤林聪,作为后生晚辈的王锡爵自是君子自谦了呢!西面字板款识,其署“参政游朴”,而游朴乃万历二年(1574)进士(详见本文注释),累官参政。他们二人的题词怎就迟至清乾隆初才上了“冠英”坊呢?查民国修本《 源前林林氏宗谱·世基》曰:“……县治儒学前(今“蕉城一小”地方———引者注)右亦曰解元坊。嘉靖十七年教谕蒋濂、训导闵文振、潘鹑建,与余复状元坊相对。四十余年,倭毁。万历三十三年,知县区日振重建,一面书‘奕世解魁’,一面书‘翰林少保’,为观公、聪公、著公、文迪公同立。三十五年,以飓风折毁,基存。”因而,笔者想是乾隆初年七都重建“冠英”坊时,城邑之“解元坊”的两面字板尚存世,固模而凭之;抑或是哪位有心人有其拓片存笥,被访得上石;抑或是七都前林族人传世藏有上述字板原迹……凡此种种,关于字板题词之来历,在几百年后的今天,已是难于弄清楚了。以上只为笔者悬推,并无确据,姑以俟博识矣。
“风闻下旌诏,光彩生乡闾。”冠英石牌坊为清乾隆的初元重建之物,虽只为二柱三楼单开间的小牌楼,但它毕竟有了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作为蕉城区保留十分完整的一处华瞻而美意的街头装饰建筑文物,作为“科甲”与“名宦”合而为一而少有的“功德坊”遗存之一,它显然是十分宝贵的。往昔,它与毗邻的“都宪”木牌坊双璧联辉,成为七都前林家族的门望,堪称宁德的一道风景,令人羡慕!至今,由七都“历史名人林聪研究会”主持,正着手筹建“尚书故里文化公园”与“尚书故里文化广场”,计划重建落成“都宪”木牌坊后,将“冠英”石牌坊仍恢复原位,从而形成“少保祠”、“都宪坊”、“冠英坊”三位一体的本来格局。可以预言,不久的将来,它们当成为我市祠堂、牌坊传统文化遗存的一个典范,并可望辟为闽东“亲水游 ”的一处新的独特景点。
[注释]
①孙原贞(1388-1474):明永乐十三年(1415)二甲二十二名进士。江西德兴人,名禹。授礼部主事。英宗初,累擢河南右参守政,居官清慎,有吏才,再迁浙江布政。拜兵部左侍郎,镇浙江。平闽浙乱有功,进尚书。移镇福建,寻复还浙。英宗复位,罢归。有《岁寒集》(见潘荣胜主编《明清进士录》第38页)。查《明史》卷172列传孙原贞有:“(景泰三年)六月进兵部尚书,镇守如故。未几,命考福建庶官,因留镇焉……”又《明实录类纂·福建台湾卷》(第73页)景泰三年十二月辛亥条曰:“……近调守福建尚书薛希琏于山东,镇守浙江尚书孙原贞于福建”(纂《宪宗实录》卷224)。可知景泰三年孙氏莅宁为林聪立“冠英坊”,正值“命考福建庶官”时也。
②沈讷:生卒年等不详。明正统七年(1442)三甲七十二名进士。江苏昆山人。字文敏。官至福建按察副使。精小楷(见潘荣胜主编《明清进士录》第75-76页)。可是,笔者查遍《明实录类纂·福建台湾卷》职官关,未见关于沈讷之相关记载。推景泰三年,按察使司佥事(正五品)的沈讷时与孙原贞一同前往宁德“考庶官”。
③郁 侃 :生卒年不详。字希正,直隶上海县人,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十七年由行人选浙江道御史,降安吉州判官,升本州同知,潮州府同知,调黎平府致仕(见明何出光、陈登云等撰,喻恩恂续《兰台法鉴录·卷十三·弘治朝》)。由此,冠英坊之石柱内侧刻“都御史郁侃”误,当为“御史郁侃”。郁侃曾与林文迪奉旨同往广西清粮。
④王锡爵(1534-1610):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一甲二名进士。太仓人,字元驭,号荆石。援编修。万历初,掌翰林院,与张居正相左。累官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后为言官所攻,乃自劾乞罢,不许,改吏部尚书。卒谥“文肃”。有《王文肃集》及《疏草》(见潘荣胜主编《明清进士录》第480页)。
⑤游朴(1526-1599):明万历二年(1574)三甲七十一名进士。福建福宁即今霞浦县人(另据游朴研究分会考,游原籍柘荣县),字太初,号少涧。少聪慧,九岁能属文。由成都府推官,入为大理寺评事,迁至郎中。三任法曹,办案力求公正。迁湖广参政。分守承天,发巨豪李天荣不法论死,以是投劾归。性孝友,与弟诏白首同居。著《横山社草》、《浙江恤刑谳书》、《藏山集》等行世,祀乡贤(见潘草胜主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第480页)。乾隆《福宁府志·人物志·宦哲》、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游朴研究分会编《游朴研究》一书(自印本),多所记载。
⑥亚魁:亚,仅次于一等的;次于的意思。明清科举考试分五经取士,每科乡试及会试前五名(即于五经中各取其第一名),明称魁首或“五经魁首”;清称“经魁”,亦称“五魁”。而习惯上称乡试前十名内的次五名为“亚魁”。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02-25)“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七都镇淡坪村种菁制靛工
点击排名
- (2014-01-24)霍童外表少林鹤桩拳
- (2013-12-30)蔡威:暗战长征解密(一)
- (2013-12-24)蔡威:暗战长征解密(三)
- (2013-12-23)蔡威:暗战长征解密(二)
- (2013-12-19)宁德“黑玉断续膏”的秘密
- (2015-05-27)水密隔舱福船:迈上“海上丝绸之路”的新征程
- (2014-08-12)漳湾镇疑发现600年前宁德贤人韩信同墓葬 蕉
- (2016-05-25)南际山中藏着一座300年的古刹,见证着宁德的
- (2016-05-19)闽东一奇男子:历官四省 所至有声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