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蕉城 > 历史栏目 > 书香宁德 > 探秘 > 正文

蕉城历史名人榜——戚继光斩子之谜

2014-08-12 22:03:45 来源:

0 浏览 评论0  我来说两句
  人物档案: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世人称其带领的军队为“戚家军”。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民谣中的戚爷指的是明代著名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这位抗倭名将在蕉城也留下了其深深的足迹,至今在蕉城尚有继光街、继光公园、戚公祠,为的就是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蕉城(原宁德县)还盛传戚继光斩子的故事,这与明嘉靖年间戚继光在漳湾镇横屿抗倭的故事有关。

 

戚继光雕像

 

“恩泽坛”背后故事

 

  戚继光斩子之地真的在漳湾吗?日前,笔者决定前往漳湾一探究竟。在漳湾街头就有一处戚公祠,祠内上悬“功载宁川”、“海不波溢”的牌匾,大殿楹联:法效戚公除暴寇;道遵孔孟育英才。制八音能使知音,乃文乃武;斩一子还生一子,作孝作忠。在距离戚戚公祠不远处的麒麟山下宫门嘴大路边仍立着一块石碑,上刻“恩泽坛”三个大字,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就是从这里演绎开来。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八月,戚继光带领本部六千人于由浙江进入福建剿倭。当时,有一股倭寇结巢于宁德漳湾对面的横屿岛上,经常四出烧杀淫掠,所到之处十室九空,生民涂炭!戚家军入闽后,横亘在进军道路上的第一个倭寇巢穴,就是宁德漳湾的横屿岛。戚继光决定先攻横屿,直捣倭巢,以绝后患。

  横屿座落于宁德县城关东北二十五里,是孤立在内海中的一个小岛,离岸最近处只有数华里,和大陆之间隔着海滩。潮水上涨时汪洋一片,潮水退落后又是满滩泥淖,倭寇自恃地势险要,认为明军如涉水进击,势必困难重重,若用海船运送,退潮时又有搁浅的危险。总之,估计官军根本无法顺利攻岛。

 

横屿远眺

 

  戚继光事先深入前线观察地形、地貌,侦取倭寇情报,分析敌我双方实力,经过一番明查暗访,他终于决定在中秋节下半夜出击,拂晓前捣毁横屿倭巢。

  临行前,戚继光晓谕全军:“潮水涨落,分秒必争,只许勇往直前,不准犹疑回顾。违令者斩!”戚继光的儿子戚狄平任先锋官,率五百精兵带上土橇、干粮向南港进发;部将王如龙率本部人马带上稻草、干粮,沿南塘一路上岛接应。他自已断后,指挥主力部队随即赶到。

  戚狄平得令,带着先头部队出发了。狄平毕竟年轻,有些孩子气,他才离村不久,就想看看父亲的后续部队是不是已经走出漳湾村口了?于是回过头来向漳湾方向看了看,战士们以为先锋有要事交待,也就停下了脚步。结果被走在后面的戚公爷发觉了,戚继光派出中军上前查问:已有军令在先,方才谁敢在前面探头探脑,踟蹰不前,中军回报说:是戚小将军探视后续部队是否离村,故此停了下来。戚继光不听犹可,一听说是自己的儿子狄平违令,一时怒气冲天,马上命令把戚狄平绑回审问,狄平承认方才停步后顾的错误,戚继光大声斥责道:你身为先锋,带头违反军令,如何能叫三军将士服从指挥,应按军法就地处斩!这时,众将再三为狄平求情,但都无济于事。结果,戚狄平还是被斩在麒麟山下宫门嘴的大路边。

 

麒麟山下的恩泽坛

 

  当晚,戚家军一气歼敌三百多人,夺获武器一百八十多件,生擒近三十人。大部分残敌在慌乱之中夺舟向海上逃命,当场又被杀死、淹死计六百多人。戚家军在战斗中还救出被倭寇俘掳的男女群众八百余人。被倭寇占踞三年之久的横屿岛终于宣告克复。宁德群众欢呼雀跃,奔走相告。

  漳湾百姓则在当年戚狄平被斩的地方立“恩泽坛”石碑,以永远纪念戚继光斩子的大义之举和戚氏父子剿倭保民的恩泽。

 

台州常风岭斩戚印?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戚继光斩子的故事不是发生在宁德漳湾的麒麟山,而是在浙江台州的常风岭,斩的儿子不是戚狄平,而是戚印。

  有一次,戚继光率领军对在台州府围剿一股倭寇,倭寇与戚家军接战之后,很快大败,有一股残敌想绕道城北的大石退守仙居。为了彻底消灭这股倭寇,戚继光立即命自己的儿子戚印为先锋,率领军队抄近路在白水洋常风岭一带伏击。临行前戚继光一再交代戚印,与倭寇接战之后,不要急于求胜,要佯装失败,将敌人诱至仙居城外再予以反击,以迫使城中的倭寇出援,一举歼灭。违反军令者要按军法处置。戚印率军到达常风岭之后,将军队埋伏在山道两旁的树丛中,此时,倭寇的队伍也沿着这条山道开了过来,前面还押着一些抢掠来的妇女和牛羊等,戚小将见后,气愤万分。再也沉不住气,马上下令军队展开总攻,一时间矢石齐飞,刀枪猛舞,喊声震天。戚印只顾了奋勇杀敌,竟然忘记了父亲临行前交代的只许败,不许胜的交待。霎时间就将敌人全歼在山道之上。后来戚印率军回营,将士们都言戚印作战勇敢,杀敌有功。但戚继光却在在听完儿子禀报之后,勃然大努。说他违反军纪,不服从指挥,应该以军法处置,便命将校将其绑出辕门外正法。诸将虽然苦苦求情,说戚印虽然是触犯了军令,但其大败倭寇,也是有功之臣,可将功抵罪。但戚继光却认为戚印明令故犯,贻误军机,不容不诛!若是不杀则军纪难以严明如初。最终,还是斩了儿子。后来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至今犹存。

 

恩泽井

 

  此外,有人根据《仙游县志》中:“继光至莆田,将出师,烟雾四塞,其子印为前锋,勒马回,求驻师。继光怒其犯令,杀之”的记载,指出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应该就是发生在福建莆田,斩杀儿子为戚印。

 

戚继光斩子系杜撰?

 

  对于以上几种戚继光斩子的传说,史学界另有看法。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在《明史》、《罪惟录》、《明书》和汪道昆的《孟诸戚公墓志铭》、董承诏《戚大将军孟诸公小传》、《闽书》中的《戚继光传》等较为可信的史料中均无记载,戚继光的长子戚祚国等编纂的《戚少保年谱耆编》,对戚继光事迹几乎有闻必录,但也没有关于此事的端倪。中也没有关于此事的记载。

  根据《年谱》,戚继光在公元1545年与正房夫人王氏结婚。如果次年生子,到公元1561年时已十六岁,随父出征是有可能的。但是,戚继光的长子戚祚国是公元1567年出生的。戚继光在闽浙抗倭已于1566年基本结束。1567年底动身北上。戚继光在南方抗倭的时候是没有儿子的。戚继光共有五个儿子,戚祚国、戚安国、戚报国、戚昌国、戚兴国都是庶出,皆为戚继光四十岁(公元1567年)以后出生。

 

漳湾麒麟山远眺

 

  那么,戚继光在长子戚祚国之前,是否有过儿子呢?据他的《墓志铭》提到,戚继光原配王氏“鸷而张,先后有子皆不禄”。戚继光在浙、闽时,只有一个女儿,死于随军居所。戚继光还写过一篇《祭殇女文》。公元1563年,戚继光曾到福建兴化九里湖向九鲤仙祈祷,所祈请的四件事,其中即有“续嗣之忧”(《止止堂集·横槊稿下》)。还有一次,他在巡边时,有人安慰他说:“无虞不弄璋(得子)也。”(见《止止堂集·愚愚稿上》)这都可以证明,戚继光在浙、闽时没有儿子。

  因此,许多历史研究者认为,戚继光斩子之事,纯粹是子虚乌有。民间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故事流传,也许是人们根据戚继光将军治军严明,军纪如山的特点演绎出来。戚继光斩子的传说从历史考证的角度来讲并无明证,至于传说中的戚狄平、戚印等人是否是戚继光的义子,此为笔者的一种推测,事实是否如此,还有待史学界的进一步证明。  

 

相关链接:

戚继光留在宁德的诗文

 

  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八月,戚继光奉命率部来闽清剿倭寇。戚家军从浙江温州出发由水道抵平阳,改旱道过分水关来到宁德。一路上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得闽东北百姓爱戴。在行军途中他有感而发,写了一首题为《晓征》的七言绝句:

 

霜溪曲曲转旌旗,几许沙鸥睡未知。

笳鼓声高寒吹起,深山惊杀老阇黎。

 

  诗中描写戚家军军容振肃,英勇善战。行军时急步轻声,连睡着的鸥鸟都没有被惊醒;然而在战场上冲向敌阵的战鼓声和喊杀声,却能使远在深山古寺里的老僧听了也会感到害怕的。

  当他到达宁德地界时,宁德县城在一年前已被盘踞在云淡门的倭寇攻陷,倭贼在城中烧杀淫掠,无恶不作,把好端端的一座县城蹂躏得残破不堪。戚家军虽然收复了宁德县城,但城中已疮痍满目,惨不忍睹!戚继光感慨万千,写下一首题为《宁德平》的七绝感怀诗:

 

孤城已复愁还剧,草芥通衢杂藓痕。

废屋梁空无社燕,清宵冷月有悲魂。

 

  对当时蕉城的劫后惨状作了真实写照,从而激发了戚家军将士同仇敌忾,英勇杀贼,为民报仇的决心。后来,戚继光在赴天台途中,寄给宁邑诗人林尹的诗柬里,还提到宁城劫后重建家园的情景:

 

乱后遗黎始卜家,春深相与事桑麻。

绿云万里无闲地,浪洗宁阳一县花。

 

  嘉靖四十一年八月,戚家军攻克横屿后,凯旋回师宁德县城,部队暂事休整,当时正逢中秋佳节,戚继光和全军将士一起赏月,共庆横屿大捷。那时军中无酒,无以助兴,戚继光即席口授《凯歌》一章,教给将士们唱和,以歌代酒,激励士气。

 

《凯歌》的歌词是:

万人一心兮,泰山可撼!

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

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

干犯军令兮,身不自由。

号令明兮,赏罚信,

赴水火兮,敢迟留?

 

  为了军中传话保守机密,戚继光根据福州语系的文字读音,将每个单词调为清、浊、高、下、平、上、去、入八个音,通过正切,反切作为军中哨语,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完善并加以注释、分类、整理、编纂成一部《戚参军八音字义便览》(四卷)。后人将其与莆田人林碧山著的《珠玉同音》(四卷),合编为《戚林八音合订》一书。

  戚家军离开宁德后,当时漳湾一带的军属后裔、文人学子普遍收藏有戚继光的“八音书典”作为传家至宝,代代相传。目前,在漳湾现藏的《戚林八音》已经是根据清代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重刻的翻印本了。

  戚家军在宁德抗倭期间,正值壬戍夏秋之间,沿海一带常有台风袭击,眼看军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戚继光忧心忡忡,食不甘味。为了免除由于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苦难,他查阅有关资料,到处留心察访,研究生物动态结合天象变化,摸清风侯规律,根据实地观察所得,写了一支通俗易诵的《风涛歌》在军民中广为传唱。歌词写道:

  “日晕则雨,月晕则风。何方有阙,何方有风。日没脂红,无雨风骤。反照没前,胭脂没后。星光闪烁,必定风作。海沙云起,谓之风潮,名曰飓风。大雨相交,单起单止,双起双消。早晚风和,明日更多。暴风日暮,夜起必毒。风急云起,愈急必雨。雨最难晴,应防暴生。春易传报,早生晚耗。一日南来,一日北到。南风防尾,北风防头,南吹愈急,北必不专。云多车形,大主风声。云下四野,如雾如烟,名曰风花,主有风天。云若鳞次,不雨风颠。雨陈西北,风如泼墨。起作眉梁,风雨先?

  雨急易霁,天晴无妨,水生靛青,主有风行。海燕成群,风雨便临。白肚风作,乌肚雨淋。海猪乱起,风不可已。逍遥夜叫,风雨即至。一声风,二声雨,三声四声断风雨。虾龙得纬,必主风水。蛇盘芦上,水高若干;头垂立至,头高稍延。月尽无风,来朔风雨。廿五、六若无雨,初三、四莫行船。春有廿四番花信风。梅花风打头,楝花风打尾。正月忌七、八,北风必定发。二月忌初二,三月忌清明,五月忌夏至。正月落雪起,算至百廿日,期内必难止。欲知彭祖忌,六月十二日,前后三四宵必不爽,此朝七、八三日内,必有北风还。九九当前,后三、四日内难消。十月忌初五, 三、四日前后,冬至风不爽。腊月二十四间,月临箕、毕、翼轸四宿,风起最准。”?

  据《宁德县志》评语:“当时倭寇猖狂,戚继光作此歌,水师中无不传诵者。其言近谚,实观天察地之精神寓然。不特行军者宜知也,即商艘贾舶,小艇渔船往来海上无不当熟察风侯,确守前言,以期利涉焉”。可见戚继光的《风涛歌》在当时传唱之广与影响之深。

 

[责任编辑:]

参与评论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大梦蕉城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闽ICP备11012308号 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备案200612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