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蕉城——江南丸
如翡翠般的江南丸
几十年来“江南丸”的味道一直伴随着蕉城人一代又一代的回忆。在疲惫时抑或在惬意的午后,来上一碗“江南丸”,让美味与你舌尖上的味蕾相触碰,带来一种神奇的化学效应。蕉城最有名的当属八一五中路五四药店旁小巷里的彭记“江南丸”。上个世纪80年代,彭记“江南丸”曾被评为闽东个体风味小吃特别奖,这对“江南丸”来说无疑是一个莫高的荣誉。
“江南丸”皮的制作原料,每次都需要糯米粉和粳米粉揉捏上近30分钟。
小时候在这边吃“江南丸”的孩子们现在渐渐地长大了,但每次回到这边,他们都会很激动地回想当时在这边吃“江南丸”的情景。彭记“江南丸”传人彭君贞回忆起这些孩子,总会不时望着这条小巷仿佛他们还在这里玩耍嬉戏。
“江南丸”的皮只能通过手工揉捏出来
每天清晨6点彭君贞和彭石玲姑侄俩就开始一天的忙碌,从购买所需的配料到“江南丸”的制作。小作坊里是他们忙碌的身影,从泡米到面皮的制作过程都是纯手工。在现场记者看到彭君贞的侄儿彭石玲正站在及腰的石盆旁娴熟地揉捏“江南丸”所需要的米团,只见他两脚开立,一手扶着石盆的边缘,一手在石盆里不停地揉经过泡制的糯米粉、粳米粉,还有经过煮熟的米团、打压变成的米粉。在手的力道与米粉团的相互作用下揉出来的米团具有一股淡淡的米香。彭石玲说:“这样每次搓都要20到30分钟才能完成一次所要包的量,因为是纯手工制作所以每天做的量是有限的。”而姑姑彭君贞正坐在桌子旁娴熟地制作皮,只见她把米团截一点下来放在手心揉成圆团,然后用食指按一个洞,最后捏成像一顶顶小帽子形状的皮。
正在给“江南丸”包肉馅
一位看起来有70多岁的老人告诉记者:“我对‘江南丸’有种情有独钟的喜爱。只要天气好,我都会拄着拐杖到摊位吃上两碗‘江南丸’,一碗甜的一碗咸的。每次老板都会多给我几粒。”老人家开心地吃着,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彭君贞告诉记者:“有一次因为家里有事一个月没有去摆摊,老人就打电话过来。一开始我不知道是谁,听到老人要甜的一碗咸的一碗,我就想起来是这个老人家了。我没想到老人家对‘江南丸’如此喜爱,他那质朴的语言很让我感动。”光阴流转,不知不觉这位老人已在这边吃了10多年的“江南丸”,这也早已成为他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不变的依然还是那种美妙味道,那种糯米在口中充满嚼劲的味道,那种古老手工艺的味道。
包上肉馅的“江南丸”
彭君贞是“江南丸”的第三代传人,她说从叔公那一代家里就开始做“江南丸”。 叔公彭愚山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十几岁就到杭州谋生,看到西湖边上有对夫妇在卖“江南丸”,就被这美味所吸引,于是在杭州当学徒学习制作。两年后回到宁德便自己做“江南丸”。那时候是挑着扁担到处叫卖,顾客一听到他的叫卖声纷纷前来品尝。每到有庙会,生意就更加红火。后来传到叔叔那一代,再之后就传到她这里了。彭君贞从16岁开始学习制作,到现在48岁了,“江南丸”的制作一直陪伴着她从青年到中年。现在到她的侄儿彭石玲,已经是第四代传人。但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江南丸”制作这门手艺已到了无人学艺的窘境。彭君贞说,主要因为它是纯手工制作,每天做的量有限,收益又不是很高。
第三代传人彭君贞从16岁就开始学习制作“江南丸”,如今已经30多个年头过去了。
“江南丸”凝聚着彭家四代人的情义,这里面有彭家人最美好的回忆,也有蕉城人小巷深处最耐人咀嚼的乡愁。
[责任编辑:]
相关阅读
- (2014-08-12)蕉城“吃货”的最爱
- (2014-08-28)10元钱能在蕉城买到的特色小吃
- (2014-12-03)蕉城煎包——有种味道叫回忆
- (2014-12-25)寒冬里的暖胃早餐 满满的蕉城味道
- (2015-07-07)舌尖上的蕉城——贝类奇珍二都蚶
点击排名
- (2015-01-07)霍童肉丸,用味道诠释经典
- (2015-01-16)街头美食——霍童肉丸,用味道诠释经典
- (2016-09-09)宁德年节必不可少,每个宁德人都吃过!
- (2015-08-13)“妃子笑”,我还要!——来自吃货的告白! 今
- (2014-12-03)蕉城煎包——有种味道叫回忆
- (2014-11-27)《舌尖上的宁德》之肉丸
- (2014-06-02)10种美味粽子做法送给你
- (2014-09-02)舌尖上的宁德(贰)——畲家乌米饭
- (2016-08-09)中国各地都有光饼,都有故事,而宁德人独爱这
参与评论